推动思政课改革要坚持践行“八个统一”

辽宁日报 2024年05月09日

王 晶 刘 畅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八个统一”是对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经验总结,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遵循和基本要求。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强化价值引领。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归根到底是要培养人的,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打牢思想之基,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师要站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度,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学目的是铸魂育人,要通过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达到思想价值引领的作用,完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强化释疑解惑。建设性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体现为弘扬思想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批判性体现为思政课敢于担负批驳错误思潮的职责。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好思政课的思想引领作用,不仅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善于对事物做出科学的分析和批判,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信仰者和守卫者,而且敢于理直气壮地同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进行斗争和亮剑。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增强理论说服力。坚持思政课的政治性是根本和灵魂,坚持学理性是载体和手段,二者互为支撑,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同时,没有学理性的思政课也将失去情感的感染力和理论的说服力。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尊重客观规律、遵循学理逻辑,做到以理服人。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增强理论解释力。思政课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就要求思政课不但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实践教学。思政课要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价值,仅靠课堂上知识的单向输送是实现不了的,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探索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利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让学生能够多方面理解理论知识,达到增强理论解释力的教学效果。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提升课堂活力。对于思政课来说,注重主体性,忽视主导性,事物发展的未来方向就会产生偏离;注重主导性,忽视主体性,事物发展的能动作用就会降低。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更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打破思政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实现思政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将课堂作为学生展现自我真实想法、实现思想碰撞与纠偏的重要场所。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同感共情。思政课不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价值引导作用,而且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实现师生双方同感共情的有效传达。思政课要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有温度的课程,思政课教师就要有坚定的信仰,要有高尚的道德风范,唯此才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和崇拜感。要提升教师的话语亲和力,多采用情境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在轻松平等的教学氛围下,更好满足学生对课程的期待。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注重“教”与“学”。统一性指各高校按照国家规定严格落实思政课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要求。多样性是在统一性前提下,针对各高校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思政课教学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教师应分析了解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相一致;另一方面要在教学方法上处理好“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要以讲授与提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交流。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思政课教师要善用启发性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处理现实问题时,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思政课教师要多聚焦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积极回应学生关切的现实问题,做到把问题背后所蕴含的道理讲清楚,解决好当代学生学习需求多样化与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单一性的问题,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思政专项)“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路径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