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耀明
桥与风景有关。有桥的地方,大抵上就有风景。
因为桥是路途中间的一枚蝴蝶结。
桥在水上,桥下有水,有水的地方就会有树木、青草、野花,也会有蜂蝶等小动物,这就构成了风景的要素。
所以,作为横跨水面连接两岸的桥,也就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了。
路是人走出来的,当行人来到桥这枚蝴蝶结上的时候,一般会停下来,看一看桥下的水、两岸的景致,还有自己的内心。
睡前翻书,我读到一些古人的诗文,发现古人笔下的桥,很多都与送别有关,自然也就反映着人物内心的情愫。当自然风景和人物内心的“风景”在桥上悄然相遇的时候,在人物的内心所撞击出来的火花也就摇曳而出了。
灞桥,位于西安城东,别称情尽桥,是一座著名的古桥,是西安东出临潼关、函谷关的必经之地。春秋时期,秦穆公在灞水上建起我国最古老的石墩桥,即灞桥。隋朝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原灞桥桥址以南建成“南桥”,并在桥两边大量种植杨柳。因为西安居于关中交通要冲,地理位置独特,先后有十余个朝代在此建都,因此灞桥在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文人墨客的关注,也留下了众多的诗文。这些诗文,大多与送别有关。
唐朝大诗人李白有诗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而唐朝末期著名诗人郑谷则有“秦楚年年有离别,扬鞭挥袖灞陵桥”的诗句,说明送客到灞桥的事情经常发生。
古时交通工具不是很发达,好友离别,也许多年都不会再相见,因此,送别好友,总是伤感的事。那么如何表达内心的不舍呢?古人做事情也是很文艺的,用到了柔软的柳。唐朝时,灞桥上设立了驿站,长安人凡送别亲朋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
据《唐诗纪事》记载,晚唐诗人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桥头折柳赠别,是一件多么富有诗情的事情呀,因此灞桥多情,灞桥多诗,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古人为何选择折柳赠别,而不是别的树木呢?我想,大概是“柳”与“留”谐音吧,表达了主人依依不舍的情感。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当地特有的习俗。难怪元朝赵秉文在《过长安》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灞桥折尽青青柳,不为行人也断肠。”
据《西安府志》记载,“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到早春时节,灞桥岸边柳絮满天飞舞,宛若瑞雪飘飘,十分壮观,就有了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桥风雪”。
灞桥折柳赠别,成为长安的一道风景,而风景中的灞桥,也在诗人的歌咏之下,让离别之情直抵人的内心深处。此时的灞桥,也就超越了普通的连接两岸的通行意义了,由具体的建筑指向抽象的情感,具有了更为深邃的精神价值。
另一座著名的桥——枫桥,也因为诗人的吟诵,而名扬海内外。
2006年秋,我来到苏州的枫桥,漫步古运河,触摸枫桥那沧桑的诗意,吟诵着中唐诗人张继那首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知道,眼前的枫桥已不是1000多年前张继停泊的枫桥,水也不是当年的运河水,悠悠时光已经把一切都改变了模样。但是枫桥以及因为张继的诗歌而盛名的枫桥风景,却依然在我的心里鲜亮。
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人们对这首诗赞誉有加。也有提出异议的,宋代文人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对这首诗提出了质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那么“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就是“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有人为了求证,特意跑到苏州进行调查,证明唐宋时期苏州寺院确实有半夜敲分夜钟的习俗,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
现在,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刹寒山寺仍然香火很盛,尤其是每年除夕之夜,都有大量的游人专程赶来,到寒山寺听新年钟声。当晚上11点42分寒山寺的住持开始敲钟时,人们都一齐数着钟声。108声后,寺外礼花绽放,鞭炮齐鸣。就是说,寒山寺敲夜半钟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而更多的诗人,则纷纷循着张继的足迹来到苏州枫桥,吟诗作文,留下了大量咏枫桥的诗作。宋代大诗人陆游作《右吴江》诗云:“晓听枫桥钟,暮泊松江月。斯人亦可人,淡墨写愁绝。”宋代诗人胡珵在《枫桥》诗中写道:“朝辞海涌千人古,暮宿枫桥半夜钟。明日馆娃宫里去,洞庭呼起一帆风。”明代诗人王恭有《吴城怀古》:“姑苏城下刺兰桡,却忆吴王古市朝。香辇路边春寂寂,馆娃宫外草萧萧。千年往事空啼鸟,半夜疏钟自落潮。明发不堪回首处,暝烟秋雨过枫桥。”
诗因枫桥而吟出,枫桥也因诗而扬名,正如寒山寺里那悠悠钟声,可以穿透几千年的时空。
我想,每一座桥,都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枚蝴蝶结,驻足,便是一个风景。在风景里看桥,别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