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声》“大敌当前”一章中,用腾空飞杠技巧展现“练兵”场景。(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杨 竞
核心提示
1月6日、7日,杂技剧《先声》作为“2024年度全国优秀杂技剧目晋京展演”的首部剧目在北京演出,好评如潮。本次展演活动由省委宣传部、中国杂技家协会和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先声》由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创排,历时两年,于2023年9月首演以来,演出21场,获第六届辽宁文华大奖,是国内首部以杂技剧形式将九一八事变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搬上舞台的红色题材作品。演出结束,主办方在京举办研讨会。研讨会上专家们称,《先声》在技与剧的深度融合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标志着中国杂技剧正在走向成熟。
观众:被演员们的精湛技艺深深感染
1月6日晚,北京保利剧院座无虚席,掌声雷动。舞台上,秘密接站、除夕之祭、傲然枪声、救亡号角、喋血抗敌等9个篇章,环环相扣,情节跌宕起伏,剧情扣人心弦,演员们以崭新的杂技艺术语汇、创新的表现手法为观众推开红色记忆之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东北人民救亡图存、铁骨铮铮的抗战精神。
《先声》以沈阳普通的一家人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历史境遇为主线,将舞狮、高跷、腾空飞杠、爬杆、车技、网吊、钻圈等30余个杂技与魔术节目打碎重组,用6个战斗场面,40场布景转换、串联,生动演绎了北大营的枪声、沈阳警察的抵抗、中共满洲省委的宣言、东北人民的怒吼、义勇军的冲锋等同仇敌忾的热血声音,艺术地再现了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高擎抗日大旗、吹响抗日号角的恢宏场景。
参演的70多名演员,个个精神饱满,以高超、精湛的技巧将杂技与戏剧精妙地结合在一起,给台下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如在“秘密接站”篇章中,演员们脚踩1.5米高的高跷,完成翻腾、肩上起顶、跷上转毯等动作,把观众带入了特定的剧情中。在“除夕之祭”篇章中,演员李维和周晓汶在高空摆动的钢丝上完成“双人抱顶”“双人肩顶”“双人大摆翻下”等世界首创动作,杂技语言不仅体现着高难度,也体现出很高的纯度。
舞台上,王大奎、王大力、王小英、老疙瘩等人物性格特别贴合,做到了表演上的流畅自如,观众能明确感受到这些角色对于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人物的张力自然而然呈现出来,触动着观众的情感。
在现场,记者看到,来看演出的有孩子、老人,还有外国观众,很多都是一家人一起来看演出。演出过程中,掌声不断,叫好声不断,观众不仅被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精神所感动,也被演员们的精湛技艺深深感染,有的观众被感动到落泪。一位老人激动地说:“用杂技演绎红色主题竟然能这么精彩!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进剧场,亲身感受这一首用杂技语言谱写的英雄赞歌。”
一位外国观众说:“没想到杂技会这么好看,这真是没有想到。”一位带着孩子来看演出的观众王女士说:“我以为杂技表演就是展现各种高难度动作,没想到还能讲述一个有完整情节的故事。能够让孩子在这么高超的杂技艺术中铭记历史,这是非常难得的。”
专家:《先声》展现了杂技剧创作的锐意进取
杂技剧《先声》在京的两场演出,颠覆了以往观众对杂技艺术的认知,令人耳目一新。被感动的不只是首都的观众,更有北京的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用“炸裂”“爆款”这样的词来表达兴奋之情,形容《先声》是绽放在新年首都的一朵“报春花”。
研讨会上,著名军旅艺术家左青认为,这部剧选材很好,故事讲得好,技与意并存,既能看到很高级的绝活技艺,又能让剧情和人物打动人、感染人。以绝活推动人物和剧情发展,人物有血有肉很饱满。如果把2004年的杂技剧《天鹅湖》作为起点,那么《先声》是中国杂技剧从开始探索到如今趋于成熟的一个标志。
《先声》从头至尾都以杂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每个杂技动作已不单是技巧,更是故事情节和人物情绪的传达方式。著名军旅艺术评论家汪守德说,九一八事变这个历史题材大家并不陌生,但《先声》带给人的完全是一种陌生的新鲜感。它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审美冲击和情感冲击,是符合当下时代的情感取向的。《先声》是杂技剧作为舞台艺术的完美呈现,标志着中国杂技剧正在走向成熟。
以杂技艺术形式讲述红色故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红色记忆,是使红色题材获得新的阐释方式和新的舞台风貌的探索之举。
中国戏剧家协会原秘书长崔伟认为,《先声》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从一个事件的书写变成一段历史的书写。《先声》在这个题材的战略上和开局上,找到了杂技艺术和戏剧表现的那种比较高端的呼应,而不是简单的艺术的对质。用杂技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历史、讲故事,对杂技剧创作者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宋官林坦言,杂技剧《先声》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对中国杂技剧审美体系的构建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可贵的贡献。《先声》表现手段的丰富,对杂技剧表演时空的拓展,对杂技剧主题立意的深化,都非常具有借鉴意义。从杂技剧艺术本体方面的尝试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这个戏有技巧、技能、技艺,与之对应的是情节、情绪和情境,能将观众带入一种情境的审美层面,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先声》对中国杂技剧审美体系的贡献一定会载入史册。
杂技剧演员的表演更是人物立起来的重要因素。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边文彤认为,《先声》是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一部优秀的杂技剧。它能够抓住很多年轻人,甚至是孩子的心。而演员在舞台上的那种状态,还有内心的那种自信,那种对未来包括对他们自己的自信,都是这个时代非常需要的。话剧表演艺术家李龙吟认为,《先声》用杂技艺术为中国14年抗战提供了形象的证据。整个剧目,杂技演员的技艺和叙述的故事结合得非常好。另外,杂技演员们的表演非常到位,不次于话剧演员、歌剧演员,他们的表演是过关的,在舞台上非常感人。
《先声》每一种表演,都是一种新的创造。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坦言,《先声》是一部具有历史反思意识和探索创新意义的杂技剧,为杂技剧的创新发展,开创了新路,提供了艺术启示。《先声》的几个群像设置得很巧妙,展现了杂技的绝活,同时又有机地融入细致情境之中,让人们忽视了它的设计感,仿佛本来就应当如此。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说,杂技艺术传递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先声》充分展现了杂技剧创作的锐意进取,一定会走向更高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