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生活哲思

辽宁日报 2023年11月30日

夏炜烨

3000年前的古人如何创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诗经》的篇章里已经给了我们解答。《诗经》中一些篇章的主题把我们引向了一种文化的深处。

《诗经》特别关注婚姻,而婚姻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婚姻缔结这个事情上,到底它起了什么作用?周人为什么重视它?《关雎》是排在《诗经》之首的,古人把一首婚礼上的乐章放在了诗篇的开头,这又意味着什么?这就涉及婚姻、家庭在中国文化当中的重要地位,一个人的教育的完成首先放在家庭之中。家庭的的确确是一个人的第一学校,一个人很多的气质、性格都是在父母和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的。所以,我们读《关雎》这首诗,它主题的文化含义就出来了,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就能感觉到那种庄重和典雅。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里的“参差荇菜”是水藻类的植物,它暗示着一个家庭主妇的职责。在古代的一些相关记载当中可以看到,古人祭祖的时候要采集一些水藻类的植物,敬献给祖宗,而这个往往是由家庭主妇来完成的。《关雎》里“钟鼓”“琴瑟”同时出现,它意味着一种结婚的典礼和仪式感。

古人如何恋爱?看看《诗经》里的恋爱诗,比如说像《郑风》里边就有“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士?”表现了古人情感的天真率性,这是一种带有某种调侃的俊赏。《诗经》像个万花筒,表现了很多女子的性格,有在婚姻面前表现刚毅坚强的,也有很俏皮灵动的。

古人与自然、与天地如何相处?《诗经》的农事诗里进行了充分的描述。我国有着几千年来重视农业的传统,那么这个传统怎么形成的?实际上从周人开始特别强调“种地”。周人说,周人之所以取得天下,是因为始祖后稷在尧舜时期做农官,在大洪水过去以后带领农民耕种土地,“烝民乃粒”,为天下人播种粮食,造福了百姓,积累了德行,这样,子孙就昌达起来了,能够有机会赢得天下。

西周曾经出土过一个青铜器叫“令鼎”,铭文上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周天子参加完藉田典礼后对身边的两个年轻的贵族“令”和“奋”说,你二人谁先从藉田一口气跑回宗庙,我就赏赐谁土地和人口,最后是“令”做到了。在这个故事里,就谈到了耕作与吃饭的事情。在《诗经·周颂·载芟》里“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嗿”是象声词,形容人吃饭的声音,说明典礼上有吃饭的环节。《诗经·噫嘻》里更是直白地写出了藉田典礼上大家共同耕作的场景,这与周人重视农业的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周公告诫周家的子弟,不要好逸恶劳,而应该知道稼穑的艰难,通过农业劳动来维持政治德行的清明。

在《诗经》中古人常常用农事诗来歌咏劳作时的情形。比如会描写:上天有意识地把云召集起来,然后下一点儿雪,觉得雪不够,再下一点儿雨,于是泥土里饱含着水分,这就是一种天地。“既沾既足,生我百谷”,天地让百谷即各种作物生长。通过解读农事诗篇,可以看出古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对天地自然的那种饱含情感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