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参观“热河生物群百年学术论坛·精品(模式标本)化石科普特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右1)在凌源热河生物群发现地讲解地层剖面。
本报记者 张 旭 文并摄
核心提示
今年是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10月11日,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暨辽宁凌源牛河梁旅游度假区规划发布仪式在凌源市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
研讨会期间,凌源市还举办了“热河生物群百年学术论坛·精品化石”科普特展,百余件古生物化石精品集中亮相,生动讲述生命演化的故事。凌源市以此为契机,持续讲好化石故事,进一步叫响“一朵花、一只鸟、一池汤、一道光、一座城、一群人”魅力之城品牌,打造“关东第一站、东北最前沿、京郊漫城、北国凌源”城市品牌。
以凌源命名的各类化石 超过30种
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暨辽宁凌源牛河梁旅游度假区规划发布仪式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国家自然博物馆、朝阳市委和市政府主办;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观赏石协会古生物化石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凌源市委和市政府承办。
热河生物群是大概1亿多年前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个古老生物群。因为这个生物群保存了许多非常精美的化石,为研究地球历史上许多类群的起源演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所以我们称之为一个化石宝库。热河生物群被誉为“20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发现之一”和“中生代的庞贝城”。
凌源,有通往亿万年前的“时光隧道”。1923年,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首先提出了“热河系”,专指凌源地区含化石的地层。从此,凌源以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向世人展示中生代独特的陆地及淡水中动物和植物群落生态系统。“中华古果”被确认属于迄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攀援始祖兽”为目前已知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填补了原始真兽类哺乳动物演化史上的空白;凌源潜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陆相湖泊中的爬行类之一,为研究水中爬行类的演化、分支首次提供了依据;国家一级保护类娇小辽西鸟,是目前世界上鸟类最古老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在凌源发现并以凌源命名的各类化石超过30种,堪称世界第一,被称为“花鸟源头”,凌源及其所属的辽西和周边地区是侏罗纪与白垩纪鸟语花香的生命乐园。
在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作了主旨演讲和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作了《重建鸟类的起源:回顾与展望》报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栋作了《中生代若干重大地质环境事件与植物多样性变化》报告;国家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孟庆金作了《中国“中生代的庞贝城”:从科学发现到科学普及与传播》报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作了《中国白垩纪翼龙动物群》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姬书安作了《热河生物群爬行类化石Monjurosuchus splendens中文译名讨论》报告。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胡东宇作了《热河生物群孔子鸟——迄今最早完成鸟类形态转型的鸟类》报告;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王丽霞作了《讲好中国化石故事,促进生态旅游发展》报告。
百余件古生物化石精品
精彩亮相
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期间,热河生物群百年学术论坛·精品(模式标本)化石科普特展在凌源开展,百余件古生物化石精品集中亮相,生动讲述生命演化的故事。特展汇聚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中国观赏石协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等单位的百余件模式标本。本次特展将化石与艺术相融合,展示了以“花鸟故乡”“与龙共舞”为主题的国风系列,并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凌源皮影与自然遗产凌源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相融合,令人耳目一新。
活动主办方介绍,值此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之际,在朝阳凌源举办此次特展十分有纪念意义,这也是部分模式标本首次回归它们的产出地。模式标本是生物分类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材料,是同类化石中最具科学意义的标本,模式标本定义了古生物学研究的绝对标准,堪称古生物化石中真正的“国宝”。
特邀来凌源参加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的古生物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从事化石研究和保护的专业工作者及化石爱好者共同观展。在观展中,专家学者担当起了“讲解员”,讲述这些瑰宝的发现经历和重大意义,并不时解答“粉丝”们的各种疑问。观展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特展让化石活了起来,生动展示了百年热河生物群的发现与研究历程。热河生物群发现与研究的百年历史,见证了我国古生物学的诞生、发展和辉煌,让辽西大地成为世界古生物学与化石研究的圣地,而朝阳地区又处在核心位置,期待未来,这片土地能发现更多关于生命演化与地球变迁的奇迹。
讲好化石故事,让学生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10月12日,凌源市邀请古生物化石领域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为学生们送上科普大餐。在凌源实验小学,国家自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副主任王宝鹏以恐龙之谜为题,讲解恐龙名字的由来、恐龙的分类等知识,带领学生探寻古生物文明的奥秘,感受恐龙世界的魅力。
在凌源市凌河小学,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结合恐龙化石的故事,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为学生们详细讲解化石的价值和物种进化历程等内容,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古生物的神奇,领略化石之美。
化石为媒释放文旅新活力
10月11日,《热河生物群与凌源化石》新书首发仪式在凌源市举行。《热河生物群与凌源化石》详细介绍了凌源古生物化石发现与研究的历史,对凌源地区发现的淡水古生物化石、古鸟类化石、恐龙化石、翼龙化石、古哺乳动物化石、昆虫化石、植物以及早期被子植物化石作了系统的介绍,对以辽西凌源为中心的热河生物群和燕辽生物群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提出了意见与建议。《热河生物群与凌源化石》这部作品为读者开辟了一条认识热河生物群以及凌源地区出土的化石的新路径,让更多的人了解热河生物群,了解凌源这座城市。
“世界上第一朵花在这里绽放,世界上第一只鸟从这里起飞,这里是享有‘一朵花、一只鸟、一池汤、一道光、一座城、一群人’美誉的魅力之城。在热河生物群发现百年之际,我们通过讲好化石故事,让化石资源活起来,让化石项目火起来,进一步叫响‘关东第一站 东北最前沿 京郊漫城 北国凌源’的城市品牌。”凌源市委主要领导说。
凌源不仅化石闻名遐迩,而且也是中华文明寻根问源的圣地,域内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至1500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这里还有被誉为“全国八大名泉”之一,有“矿泉之花”美称的热水汤温泉等。
在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暨辽宁凌源牛河梁旅游度假区规划发布会上,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辽西分院发布了《牛河梁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2023年—2035年)》,以牛河梁文化为统领,以文化旅游、温泉康养、森林运动、花卉休闲为主导,以构建大景区、产业大协作、空间大联动为发展战略,助力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
规划提出,凌源将打开京沈通道国家级视角,举全市之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环京快旅漫游带首选胜地和“京津冀东翼的生态后花园”;以强格局打造凌源市南北旅游增长极和全域旅游环线,并将牛河梁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为市域北部旅游核心;利用牛河梁遗址、热水汤温泉、国家级现代花卉产业园等旅游资源,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区,使文化和旅游业成为凌源新的经济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