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心弦

辽宁日报 2023年10月11日

贾雄伟

随着网络摄取素材的功能越发强大,身边热爱朗诵的朋友增多起来。我也喜欢朗诵,惊叹于夏青、铁城、方明等老一辈播音艺术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专业造诣。我爱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六点半的《新闻报纸摘要》,读师范时教语言课的老师说这个节目是学好普通话的活教材。

煲电话粥是女孩儿们常做的事情。她们甚至会在半夜一两点钟打电话把闺蜜从睡梦中叫醒,只为倾吐心中块垒,或一吐惦念之苦。写信的年代里我们为接到一封笔友的远方传书而感动流泪。见信如面,笔友的笔迹就是火热友情的尽情倾泻,一字值千金,读故人书仿佛比吃了蜜还甜。

在外地工作、出差的我们给老家的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尽管同样的内容已重复多遍,同样的方式已试过多次,但每当听筒里那爽朗的乡音,那急切的问询、那殷切而繁复的叮咛次第响起时,我们的心中依然禁不住一颤,眼眶里一阵阵湿润……随着那串声音一年年变得衰弱、苍老、短促,我们也见证了人生的变迁、亲情的无价。多年以后,我们也是电话那头的守望与接听者,打电话的人是否如当初的我们一样耐心、一样热切、一样语重心长?也许那时电话如写信一样已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声讯时代到来以后,人们沟通的工具一下子多了起来。从电话到短信,从QQ到微信,以声音为介质,以电波为纽带,千里相思可以瞬间传到,最重要的是我们透过电波里声音的高低、强弱、冷热可以揣度对方的心情和个性。低沉的声音代表沉郁;高亢的声音一定是在兴高采烈时发出的。活泼的人高声大嗓,老实的人总是吞吞吐吐……我爱给熟识的学友、博友打电话,只为听听遥远的声音——那长长短短、粗粗细细、清脆沙哑的声音里饱含着友人间的挚爱温度,这声音朴实而感人,率真而动听……

我好几次斗胆给未曾谋面的博友打电话聊天。在网络上见过他们的真容,有的英姿勃发,有的谦逊豁达。他们有与我同处一城的,口音应无二致;有的远在异域,吴侬软语或关中口音皆成腔调。我看着他们的头像,想象着他们相似或别样的声音,就像我们听广播先听音儿再见播音员真人有时会失望一样,我交博友先读文再听音儿,一定会让我喜出望外吧!其实我多虑了,因为都是文艺爱好者的缘故,当我把攥在手中多时的电话号码忐忑地拨打出去以后,我惊讶地发现我听到的几乎都是清一色柔和、低缓、闲适、真挚、热烈、充满文化品位、智商含量与澎湃情感的文艺好声音。虽是初次交谈,但我们就像多年未见的老友一样畅所欲言。所谓的一见如故和相见恨晚用到通过“空中”连线而推心置腹的博友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在手机微小的听筒里,听着一句句滚烫的妙语,我能感受到博友呼吸的频率,猜测到他说话的表情甚至坐立的姿势。第一次的热络往往短暂得只有三五分钟,因为情怯,因为太为对方着想。第二次、第三次的约定俗成就显得分外心有灵犀了,除了谈文学也可以谈谈工作、事业、家庭,甚至天马行空……哦,海内存博友,天涯若比邻。真人不相见,心心已相印。

声带变老的速度听说比容貌要慢些。那么透过声音窥测到的性情一定也是“耳”听不虚,甚至比“眼见”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