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年前的龙引泉碑进一步证实——

我国第一条城市自来水管线建在旅顺

辽宁日报 2023年10月11日

龙引泉碑复制件。

大连博物馆展出的龙引泉拱形引水隧道(历史图片)。

本报记者 郭 平 文并摄

国宝碑刻 辽宁珍藏

作为大连近代发展史上的重要遗物,龙引泉碑一直为史学家所关注和研究。清朝末年,洋务派发起了“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建设旅顺军港,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城市供水用的自来水管线,拉开了大连近代化建设的帷幕。随后,大连经历了被侵略者占领、回到人民怀抱的过程,而这一切,龙引泉碑即是见证。

龙引泉碑本是一个“安民榜”

大连博物馆的“近代大连”展区设有清代北洋水师“海军公所”模型,其对面展出一方碑刻,是策展人根据龙引泉碑制作的复制件。这个专门展区反映了龙引泉碑在我国早期城市自来水工程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

龙引泉碑原碑现藏于旅顺一处遗址保护区内,汉白玉雕刻,碑高150厘米、宽50厘米、厚16厘米,正面阴刻3个魏书大字“龙引泉”,周边装饰有回形纹,背面用楷书和隶书两种字体刻15行题记,经过多位学者研究、补缀,确认共有421个字。

大连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部负责人姜倬说:“龙引泉碑题记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讲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介绍了龙引泉自来水工程的基本情况:清末建设旅顺军港,需要大量饮用水。人们打了十多眼井,都不能用。他们后来在旅顺口北边大约十里的地方找到了一处当地人称“龙眼泉”的水源,水质优良而且水量充足,于是修建了龙引泉供水工程,将水引到港口,既保障军港用水,还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生活、生产用水。

第二件事讲的是立碑的意图:龙引泉供水工程修成后,当地百姓担心清政府保证百姓用水的承诺不可靠,希望他们拿出切实保障措施。于是驻旅顺的清朝官员联名发文,保证龙引泉供水工程军民共用,并刻字立龙引泉碑为证。

《清实录》记载:光绪二年(1876年)清廷责成军机大臣“……整饬吏治,固结民心,均与防务相表里……果使牧令得人,闾阎安辑,自可收众志成城之效也。”龙引泉碑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竖立,基本反映了清北洋大臣与地方军政官员“固结民心”,以实现“众志成城”愿望的具体做法。从这一点来说,龙引泉碑是一个“安民榜”。

中国最早的城市自来水工程

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副研究员孙桂翠是较早关注并对龙引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学者,她曾在爱人的陪同下,打着手电筒钻进集水隧道进行调查、测量和收集资料,编写了《旅顺龙引泉:中国最早的自来水系统工程》一书。

龙引泉自来水工程给实地调查的孙桂翠留下深刻印象,她说:“砌集水隧道的石头每块都修理得光滑平整,砌石与砌石之间严丝合缝,非常坚固。”

据介绍,当年,清北洋大臣李鸿章考察旅顺时,认为这里非常适合泊船建坞,唯一的问题是淡水缺乏。

在旅顺生存必须有淡水这个问题,早在唐玄宗时期便已经引起了重视。开元二年(714年),受唐玄宗派遣,鸿胪卿崔忻从长安前往辽东,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返程途经旅顺时,在旅顺的黄金山派人凿了两眼井,并刻石“永为证验”。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廷再次于旅顺组建水师营,水师营驻地选址就考虑到了水源,其南面的一条龙河可以直通入海,在其东南一公里处有一个龙眼泉,此泉水质甘甜,四季涌水,水势甚旺,泉水既可供当地村民、兵营将士饮用,又可以灌溉农田、供水师战船使用。

到了清末,北洋海军选取旅顺建设军港之初,也面临了淡水供应问题,如龙引泉碑所记:“各机厂、水雷营、电池及来往兵船日需食用淡水甚多。附近一带,连年开井数十口,非水味带咸,即泉脉不旺。”

这一次,他们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利用旅顺地区的天然泉水修建了中国最早的城市自来水工程,即龙引泉自来水工程。

龙引泉所在地海拔20多米,工程技术人员利用了20米落差,用管道将泉水送到港区内各处军用、民用设施里。根据李鸿章当年的《洋人代建旅顺坞澳各工折》记载,以龙引泉为源头,铺设了包括直径165毫米铸铁管线在内的“自来水分管线8098米,增设大小取水机器18具”。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侵略军的随军记者龟井兹明在随军日记中惊叹:“(旅顺口)饮用水有自来水和井水,自来水是从离此地4公里多的八里庄用铁管引来的,到处有水龙头,分布在市街各处,其工程十分宏大,水质也清冽,适于饮用。”

可看作一块珍贵的“醒世碑”

关于龙引泉自来水工程的具体始建时间,争论较多。但龙引泉为我国最早的自来水工程已经得到广泛认同,2019年,这一工程入选第二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当然这项近代中国的第一与先进无缘,恰恰是长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在科学技术等领域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具体事例。

面对经过工业革命、用坚船利炮武装起来的西方列强,长期沉醉于天朝大国的清王朝终于闻到了危险气息,统治阶层希望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危局,结果以失败告终。

对于清末旅顺发生的历史,人们都非常熟悉,清末北洋海军苦心经营的旅顺军港投入使用仅6年时间,便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被日寇攻陷,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在这里蓄意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2万多名中国军民惨遭毒手。

此后,日俄为争夺旅顺控制权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1904年“日俄战争”中,非常熟悉旅顺情况的日寇派重兵猛攻八里庄龙眼泉北侧小高地上的一个俄军土木工事,日寇称之为“龙眼北方堡垒”,占领这个高地意味着切断了龙引泉供水工程这根生命线,就会给驻扎在旅顺城里的俄军和居民供水造成极大的恐慌。

史料记载,当年9月19日12时整,日寇调集了40门攻城炮、48门野炮开始炮击水管堡、庙堡和北线的其他工事。水管堡首当其冲受到最为猛烈的炮击,日寇向其倾泻了近1000发炮弹。15时许,堡上的胸墙、掩体遭到彻底破坏。日寇第一师团一部向山头发起进攻。一夜血战,日寇伤亡惨重。俄军弹药消耗殆尽……20日5时,俄军放弃该堡。

此后,旅顺陷入日本侵略者40余年的殖民统治中。

龙引泉及龙引泉碑就是那段悲惨历史的见证,其中龙引泉碑经历了数次推倒、重立的过程。

龙引泉碑最新一次重竖是在1982年。当时旅顺口区文物管理办公室的文物工作者王琳为收集龙引泉碑的内容,根据老同志的回忆,在一片水泥地面下方挖出了龙引泉碑。出土时,碑身已经残破,还破裂出十几块碎石,在经过仔细修补后,立在原地。它用亲身经历警示着后人“落后就会被动挨打”的深刻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