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队首次抵达北极点

陈晓东成为我国在北极点海冰力学科考第一人

辽宁日报 2023年10月11日

本报记者 吕 丽

“从我的导师的导师岳前进老师到我的导师季顺迎老师,再到今天的我;从JZ20-2平台到雪龙号,再从雪龙号到雪龙2号,大工力学人用30年时间从渤海辽东湾走到了北极点科考,那一刻的幸福与自豪激荡于胸!”10月9日,我国首位抵达北极点开展科考的海冰力学研究人员——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青年教师陈晓东讲述了随我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科考的难忘经历。

北京时间9月5日13时55分,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抵达北纬90°暨北极点区域,这是我国科考船首次抵达北极点区域开展综合调查。“能够抵达北极点,有天时、地利的幸运成分,但更多来自我国科技进步和国力强大的保障。”陈晓东说,雪龙2号科考船是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为PC3级破冰船,破冰能力相比PC6级的雪龙号科考船更强,为这次顺利驶向北极点提供了有力支撑。最为关键的是虽然科考计划安排的非常饱满,但科考队员在大洋作业和地球物理作业等环节效率非常高,为冲击北极点赢得了宝贵时间。

按照计划,本次科考主要聚焦中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和加克洋中脊两大区域,执行环境关键要素长期观监测、洋中脊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国际合作四大任务;实施大气、海冰、海洋和地质环境调查、生物群落和资源调查以及污染物监测,在冰区择机开展海冰综合调查。

陈晓东主要参与走航海冰观测及海冰力学性质测试,在47个大洋站位、6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作业期间,完成了包括海冰力学性质现场测试及采集、走航海冰参数自动化观测、无人机观测等任务,共采集海冰冰坯试样0.52立方米、冰芯柱试样181柱。其中在北极点采集冰芯试样15柱,填补了我国海冰物理力学性质研究在该区域的数据空白。

同时,由陈晓东进行的首次针对北极海冰开展冲击载荷作用下海冰力学性质的现场试验与基于双目成像的海冰厚度无人化智能观测均被纳入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的研究亮点。他还受邀担任“北极大学”授课教师,与大家分享极地科考对海冰力学研究的意义。

“从北极点采集的冰芯柱试样,目前已全部运回我们学校实验室了,马上开展相关试验测试。相关数据、科研结果等对我国极地海冰力学研究会有很大推动作用。”陈晓东说,到达北极点科考的意义不仅于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会多角度与学生们分享此次科考经历,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科技强国的信心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