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水文站“把脉”浑河护安澜

辽宁日报 2023年10月11日

本报记者  胡海林

新闻背景

日前,水利部认定并发布第一批百年水文站名单,全国22处水文站上榜。百年水文站是指建立运行时间超过100年、能够长期开展观测的各类水文站。在首批全国百年水文站名单中,沈阳水文站作为我省唯一代表名列其中。

沈阳水文站于1905年有降水观测记录,1934年设为水位站,1935年设为水文站,测站集水面积达7919平方公里,距浑河河口174公里。沈阳水文站为浑河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水文资料。

秋日午后,碧空如洗。沈阳市和平区南京桥北、浑河之畔,一个小院掩隐在绿荫中。这里就是沈阳水文站的站场,水文工作者们日复一日地在此测量并记录浑河的水情数据。

“由于我们做的工作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关联度不大,很多人对‘水文’二字很陌生,路过时都探头想看个究竟。但我们知道,监测水情是项严肃的工作,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沈阳水文站高级工程师张孝昌说。

张孝昌有着36年工龄,其中30年是在沈阳水文站度过的,这让他非常熟悉站里的一草一木,也对几十年来的监测手段变换了如指掌。

上世纪80年代,为测量浑河一个断面的流量,张孝昌和同事需要划着测船沿缆道跨河往返,在不同的点位投放“铅鱼”进行测量并记录。他说:“当时不少同事是使用算盘计算,把最后的水情用电报上传。后来有了专用的数据录入电话,现在则可以使用手机APP、电脑终端。”

由于从事水文监测工作,张孝昌对沈阳历史上多次洪水过程记忆犹新:1985年、1995年、2005年、2013年都发生过比较大的洪水,浑河每秒流量超2000立方米。

“1995年是站里有记录的最大的洪水,最大洪峰流量达到每秒5010立方米,最高洪水位40.95米。当时水文站一楼被淹,大家只能挤在二楼平台工作,测船无法上河,我们只能站在南京桥上进行测量。”张孝昌说,当时浑河上下游多处水文站被毁,无法正常工作,沈阳水文站的水情测量为沈阳市、我省乃至国家防汛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孝昌告诉记者,事实上,1888年发生在沈阳的洪水更大,浑河两岸多地决堤,河水进城。水文工作者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水淹痕迹等进行复盘,得出浑河的洪峰流量超过每秒1万立方米,历史罕见。

在水文站三楼,工作人员郭小川正忙着将当天采集的数据输入电脑,测量的水文要素包括水位、流量、泥沙、降水等。他说,现在是枯水期,每天测量的频次一般为一至二次,远远低于汛期,而遇到重大涨水过程时,会按每小时一次的频次测流。监测是一个风雨无阻的活儿,越是雨大越需要上河。

冬天河面封冻后是不是就不测了?面对记者的好奇,郭小川摇头道:“为保证水文资料的连贯,冬天也要凿冰测量。过去凿冰工具比较简陋,打个冰洞异常艰难。现在有了更好的破冰工具,不至于像过去那么辛苦了。”

随着现代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站里的水文监测也逐步迈向智能化、可视化、数字化:水位可采用雷达水位计在线观测,降水采用称重式雨雪计在线观测,流量测验采用水文缆道流速仪等。与此同时,河上一座全新的水上综合测验平台即将建成投入使用,无人机流量监测也进入试验阶段。

“科技释放生产力,让我们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为生产建设、防汛抗旱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和水文预报,这是水文人的使命和责任。”张孝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