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团圆

辽宁日报 2023年09月27日

郭宏文

明是故乡月,亲是故乡情。中秋之际,月明之时,我脑海的银幕上,总会呈现儿时山屯的风景,儿时老宅的轮廓。那风景,总让我眼花缭乱;那轮廓,总让我迷入其中。中秋节的山屯人,在秋风作扶绳、山峦作踏板的秋千里,孩子的脸上,灿烂出葵花的鲜亮;大人的脸上,圆润成苹果的殷红;老人的脸上,厚重成岁月的深邃。

明月几时有?望着夜空中的那一轮明月,母亲告诉我,平时的月亮不叫明月,八月十五的月亮才叫明月。我好奇地问母亲:“平时的月亮,为啥就不叫明月呢?”母亲看着我,用食指使劲点了一下我的额头说:“就你小子贫嘴,不问点啥,会把你当成哑巴给卖了?”我觉得,也许母亲也不知道八月十五的月亮为啥叫明月。看着没回答的母亲,我的心里有种很得意的感觉。

我家的孩子多,日子过得很不宽裕,一家人能顿顿有饭吃、四季有衣穿就很不容易了,可我的母亲,总是想尽办法把各种节日营造出浓浓的氛围。在我的眼里,母亲对中秋节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大年。

一进八月门儿,母亲就悄没声儿地为过一个殷实的中秋节筹划着。她常常把我家鸡群里那只最大的红公鸡“咯咯”地叫到一边,给它吃一些高粱、玉米的小灶。红公鸡不知道母亲的用意所在,吃了小灶就油亮油亮地使劲长分量。母亲还从松树林里采来的蘑菇中,挑选出个头均匀的小蘑菇头,用线绳单独穿成串,挂在屋檐下。母亲又从八月香梨的树上,挑选个大的果子摘下来,放进一个圆圆的荆条筐里,用白香蒿严严实实地捂上。她时不时地望一望大门口的那棵红枣树,脸上总会露出一丝微笑来。

中秋节的前几天,母亲会预订一份三斤羊肉钱就能买到的羊下货。一份羊下货,包括羊头、羊肠、羊肚、羊心、羊肝、羊骨头等几乎整个全羊。在母亲的眼里,我们这一大家子人,过中秋节还是买一份羊下货实惠一些。

中秋节那天,母亲会早早把我们叫起来,说中秋节是收获的节日,让我们走出院落,无论采取什么办法,每个人都要收获一些东西回来。在父母身边成长,我们都很勤快,都尽自己的力量帮父母收获大山给予的各种恩赐,没人敢偷懒懈怠。母亲说,中秋节这天的收获最有意义,中秋节收获了,其他年节才有更好的盼头。

中秋节的盛宴,在我们家虽然成了一个熟套,主菜是小鸡炖蘑菇、羊脸炖萝卜,但我依然觉得每年都有新的滋味。饭桌上碗碟里盛着的,是父母用那双带茧的手创造并收获的,其中自然也有我们小字辈的贡献。吃着这样的节日大餐,不仅是一种幸福的享受,更有一种深深的悟道:勤劳真好!

中秋节的晚上,是我们那个山屯最美好的晚上。月光柔和地流泻着,曼妙成细细的月光浴,洗亮了散着幽香的高粱穗,洗亮了腆着肚皮的苞米棒,洗亮了成串坠枝的大红枣,也洗亮了山屯家家户户的窗棂。家的气息,可以透过许多许多的窗棂,融入山屯的风景之中,让山屯的世界越来越大,越来越广阔。

山屯的中秋夜,似乎不只有一个月亮,而是许多的月亮组成的月亮族大团圆。前山顶上升着月亮,屯头柳梢系着月亮,河中流水漂着月亮,宅院屋檐挂着月亮,每眼井里浸着月亮,所有山屯人的心里都装着月亮。

中秋的夜晚,我家的宅院早被如雨的月光洗亮了,一串串的蘑菇、一筐筐的山枣各自使着本事,一会蘑菇香盖过山枣香,一会山枣香压过蘑菇香。母亲由着它们的性子,也在吊着我们的胃口,任凭我们在院子里热闹地耍,然后让我们一会儿说蘑菇好香啊,一会儿说山枣好香啊!

按照母亲的吩咐,我抱着一个圆圆的木墩儿,妹妹们也抱着一个个圆圆的木墩儿,在宅院的中心位置摆成了一个圆圆的月亮。然后,又在月亮的中心摆上一个圆圆的大木墩儿,这大木墩儿,分明又是一个大月亮。在这个大月亮上,母亲摆上月饼,摆上八月香梨,摆上好多好多的“月亮”。

父母带着我们坐在一圈圆圆的木墩儿上,一家人不知不觉地就坐成了一个圆圆的月亮。我们家有多少人,那圆圆的木墩儿就有多少个。那圆圆的木墩儿有多少个,我们家圆圆的月亮就有多少个。

母亲切开一块月饼。我家的日子不管过得多不宽裕,母亲也要挤出钱给全家人每人买一块月饼,而且总会多买一块。母亲说:“花钱不单单是买月饼,而是在买和睦,买团圆。”母亲先切的那块月饼,就是多买的那块月饼。宅院里的木墩儿上坐了多少人,母亲就把月饼切成多少块。母亲在每一块月饼上,都插上一根事先削成尖儿的荆条棍,手拿着荆条棍一块一块地分给我们。母亲说:“这叫同吃一块月饼,同尝一份甜美,同享一个团圆。”

吃完了同一块月饼,我们才可以吃属于我们自己的那块月饼。母亲说:“不管啥时,都要先想着我们这个大家,先想着一家人在一起的大团圆。这样,我们这个家才安稳,一家人的团圆才牢靠。”吃着香甜的月饼,我终于悟出母亲为啥管中秋节的月亮叫明月。我忽然觉得,母亲就是我们家里的一轮明月,而且比天上的那轮明月还要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