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蟹肥“丰”景美 乡村振兴谱新篇

——盘锦持续发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纪实
辽宁日报 2023年09月26日

盘山县陈家镇四家子村的田野上,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潘 轩 摄

盘锦乡村振兴产业博览会吸引大量客商参观选购。本报记者 刘立杉 摄

蟹王争霸赛备受关注。本报记者 刘立杉 摄

稻米全产业链创新展区给与会者带来全新体验。本报记者 刘立杉 摄

本报记者 刘立杉

核心提示

盘锦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安排,落实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要求,在牢牢坚守耕地红线基础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打造盘锦稻谷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持续开展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领跑,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盘锦大地上徐徐铺展开来。

大米河蟹 两大“产业联盟”助农增收

9月6日,盘锦市首届河蟹开捕节启动。在数以万计蟹农期盼的目光中,盘锦河蟹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季。“通过‘河蟹联盟+基地+农户’的方式,我们持续做大做强了河蟹产业。今年总产量有望突破8万吨,河蟹产业产值有望突破62亿元。”盘锦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农业专家李佰双说。

“盘锦大米、盘锦河蟹品牌价值,如今已分别达到592.42亿元和409.81亿元!”9月23日丰收节当天启幕的第四届中国·盘锦乡村振兴产业博览会上,官方发布的这一最新数据,令人振奋。

大米、河蟹是盘锦农业的重要支撑产业。今年,盘锦市水稻播种面积164万亩;河蟹养殖面积175万亩,其中稻田养蟹面积达到93万亩,带动从业人员22.6万人,养殖规模在10亩以上的养殖户达2.9万户。盘锦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稻蟹综合种养基地和全国最大河蟹种苗生产基地。

盘锦市在牢牢坚守耕地红线基础上,通过推广“红海滩1号”“光合1号”优质水稻、河蟹品种,推行盘锦大米“1+7”、盘锦河蟹“1+6”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创新“产业联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农户”利益链接机制,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稻米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之路。

今年,盘锦市开始实施“盘锦大米品牌提升工程行动”,把提升盘锦大米品牌,提高盘锦大米质量和竞争力确定为工作目标,加快推进盘锦大米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大米产业联盟,盘锦市进一步完善“产业联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农户”利益链接机制,不断推进土地规模化、品种优质化、种养生态化、生产标准化、全程机械化、营销品牌化。通过订单、流转、自建基地等方式扩大规模化种养面积,引导联盟企业种植“红海滩1号”等优质水稻品种。今年,盘锦大米联盟完成土地规模化面积51.9万亩,种植“红海滩1号”等优质水稻品种15.7万亩。目前联盟已组建13家稻米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辐射带动农户近6万户,促进农户户均增收1000余元。

作为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河蟹产业发展上,盘锦市先后提出把“稻田养蟹”变为“蟹田种稻”,由“大养蟹”到“养大蟹”,大力发展生态蟹苗孵化、稻田养蟹、苇田养蟹、坑塘养蟹、水库养蟹、沟渠养蟹、河流养蟹,同时着力推广“光合1号”优质河蟹品种,使全市河蟹产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农民增收。

借助优质稻米优势,盘锦市积极打造东北粮食储备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并已形成以益海嘉里、神州沃良、盘锦市粮库、鼎翔米业、丰之锦为龙头的盘锦稻米全产业链。链上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稻米副产品稻糠、稻壳、碎米不断开发出稻米油、米糠蜡、白炭黑、活性炭、阿魏酸、蛋白粉、麦芽糖等高附加值产品,把产业不断做精做深。

依托全域美丽乡村“升级版”,盘锦市坚持把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乡村振兴发展增添活力。目前,盘锦市以插秧节、碱地柿子节等为载体,开发稻作人家、田庄台古镇文化等乡村田园游、民宿休闲游、乡村采摘游等多条旅游线路,累计培育国家级重点旅游村1个,省级重点旅游村10个。

今年上半年,多渠道实现增收的盘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以上,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可以说,盘锦的各项工作干在了实处、走在了前列,乡村产业越来越兴旺,农民生活越来越富裕。

真金白银投入

提升农民幸福感

“家家用上天然气,彻底告别了烧柴做饭的烟熏火燎;出门就是柏油路,路灯亮堂堂,还有公交车和健身广场;垃圾及时清运,每天都有环卫工人给清扫;大棚里种的碱地柿子,家门前就卖上价了。”9月24日,盘锦市大洼街道小堡子村村民李小秀说起居住环境和生活的改变,乐得合不拢嘴:“腰包鼓了,村子美了,咱农民的小日子一点儿不比城里人差,越过越有滋味。”

道路平坦干净,路旁鲜花争艳,家家户户的院墙内外,栽种着茂密的绿植。走进小堡子村,俨然走进了一座宜居宜游的花园。“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们村高标准实施了村屯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文化创新传承等一系列提升工程。”小堡子村党支部书记贾庆坤说,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村民的心气也越来越高,“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村屯治理与建设中来。”

今年是盘锦市乡村振兴三年行动专项方案实施的第一年。盘锦市在以往苦干实干加油干取得突出成效的良好基础上,以更大气力、更大投入,聚焦现代化,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不遗余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盘锦市出台了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工作,倾力实施乡村建设示范引领工程。加快推进全市137.7公里农村公路建设,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3700万元,完成总工程量的30%。推进73公里“一事一议”村内道路建设,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确保村内道路建设任务顺利竣工。巩固农村饮水安全,目前总投资31.42亿元的辽西北供水应急支线项目管线工程部分已完工,总投资5.08亿元的农村饮水达标巩固项目正在开展招标工作。

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年初以来,盘锦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净化整治、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推进农村改厕“提质年”三项工作。目前,全市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万多吨、农业生产废弃物1000多吨;对于排查出来的6处农村黑臭水体,将于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整改;组织开展新一轮农村问题户厕排查整改,提升农村户厕运维管理水平,巩固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在资金保障上,盘锦市真金白银投入,市级以上按照每年15万元/村(涉农社区)配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理资金4830万元,已及时拨付人居环境整治及乡村建设各类财政资金2550万元。

与此同时,盘锦市不断提标扩面乡村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踏实推进农村养老服务。目前,盘山县已累计投入1亿元以上用于艺体综合楼建设、学校维修改造及教育教学仪器设备采购;全市累计培训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员72人,提前实现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全覆盖;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为全市乡镇敬老院、农村社区互助幸福院的1100多名失能、半失能的低保、低保边缘和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免费上门服务。

引才聚贤

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眼下,正是盘锦河蟹上市时节。在盘山县胡家镇经销商郑直的河蟹店里,多名工人正在分拣河蟹,郑直则按照线上线下的订单及时发货,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每天河蟹出货量有3000斤左右,主要销往河北、山东一带,如今附近养殖户的河蟹都不愁卖。”他说。

2003年大学毕业后,郑直留在向往已久的大城市,拥有了许多北漂人梦想的稳定工作,但他心里始终牵挂着家乡。2011年,在盘锦市引才政策的吸引下,郑直毅然返乡,怀揣着创业热情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决心,开启了他的河蟹经销之路。经过几年努力,他建设了储存冷库,并依托新媒体平台,大力推广“盘锦河蟹”品牌,每天线上线下订单不断。这些年,郑直的河蟹店年营业额近3000万元,带动周边200多户养殖户年户均增收5万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随着盘锦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农村的广阔天地成为众多“能人”施展拳脚、实现理想抱负的一方舞台。不断壮大的乡村人才队伍,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力量,锻造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返乡创业青年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本土人才同样为乡村振兴锦上添花。在盘山县沙岭镇苏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苏华带领全村50多户村民从事鲜花种植行业,年创产值450万元以上,带动200余名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便就业,每个人“家门口”的年工资性收入超过2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在盘锦市,像郑直、苏华这样扎根乡村的“奋斗者”还有很多,他们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盘锦市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聚焦盘锦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难题,从乡村人才队伍实际出发,在人才“育、用、引”上花大力气,为乡村振兴增添“人才”的源头活水,打造了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2019年,盘锦市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对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激励乡村振兴所需各类人才提出了针对性举措,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2021年,出台人才新政,开始实施“盘锦英才计划”。2022年,对人才政策进行优化升级,推行深入实施“盘锦英才计划”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构建新时代盘锦人才政策体系,设置了产业领军人才、产业高端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优秀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带土移植”团队,文化名家、教学名师、医学名家、农业专家等10个项目子类,定期遴选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给予重点支持。

盘锦市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扎根乡村干事创业,培育能坚守、懂农业、爱农村的乡村振兴“生力军”。今年上半年,盘锦市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50人、乡村产业带头人“头雁”培育20人。吸引人才下乡创新创业,发放个人涉农担保贷款4.76亿元,拨付个人涉农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652.58万元。

盘锦市还切实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注重选配熟悉党的建设、产业经济、“三农”工作等方面的优秀干部进入县镇党政领导班子,着力选拔优秀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提升村级骨干队伍推动乡村振兴的整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