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鹤
前不久,笔者去了一次甘肃兰州,在著名雕塑“黄河母亲”旁,有不少游客驻足。这是一处经典的雕塑——翻滚的浪花上,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母亲的慈祥与孩子的恬然互相映照,凸显了母亲河与黄河儿女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不远处,滚滚黄河静默不语,奔腾不止。艺术与自然,此时此刻,相得益彰,引人遐思无限。
雕塑是城市里一种比较常见又较为传统的艺术形式,它所具有的人文性、地域性、启迪性等艺术特质,不仅容易成为一座城市的地标,同时也容易成为城市文化的最佳名片。
让人欣喜的是,近些年,除了城市雕塑外,一些触手可及、随处可见的城市公共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艺术空间化、空间艺术化已经变为现实。
比如,上海浦东新区有这么一处“星梦停车棚”,在自行车、电瓶车停车处的上方,悬挂着一幅幅古遗址、古建筑的照片和绘画作品,附近居民每天取存自行车的时候,抬眼即见这些绘画作品,无形中受到了文化与艺术的熏陶。
沈阳也有类似于上海这种随处可见的城市街头艺术。在沈阳的一些公园内,裸露的树干上,有艺术家根据树干形状,或绘制一只孑然自立的丹顶鹤,或画上一只威猛咆哮的东北虎。这些树干绘画分散林间,人们在散步时很可能在下一个转角就会偶遇一幅栩栩如生的树干画作,平淡的生活因此而增添了几分意外与惊喜。
“黄河母亲”雕塑也好,“星梦停车棚”和“树干绘画”也罢,这些艺术形式虽然有别于室内的美术馆、博物馆,却因为它们俯拾即是、见缝插针式的公共艺术形式,正不断用自己的方式增加着一座城市的人文厚度。而随着这种碎片化艺术形式的不断拓展,城市艺术的多样性与多彩性也被激发出来,越来越多的城市艺术在“下个路口见”正在成为可能,也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诗意地栖息”成为一种可能。
和“见缝插绿”“见缝植绿”一样,城市的构建也需要这种碎片化的公共艺术形式。一方面,是因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有对艺术的渴求,希望用艺术来点缀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滋养;另一方面,这种碎片化的艺术发展到一定规模,最终有可能形成一座城市的人文特色,甚至可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品牌。
城市是美学表达的载体与容器,公共艺术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核、艺术追求、文化品位。在城市肌理间,恰当地嵌入艺术要素,让生活其间的人们在感受人间烟火气的同时,也能与美相伴,随时随地受到艺术滋养,这是值得城市主政者思考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