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炜烨
在古人眼中,琴与剑是极为独特的器物。剑胆琴心,并非只是武侠小说中任侠儒雅的侠士,而是一种兰风梅骨、刚柔相济的君子形象。
听琴是君子的修身之德音。嵇康在《琴赋》中说“情舒放而远览,接轩辕之遗音”,意思说琴音是上古雅乐,乃圣人遗存的旷远之音。在《诗经》中琴出现于贵族的宴乐活动,表达感情时都是琴瑟并称,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琴瑟之乐”成为儒家眼中君子的修身之乐。琴的地位的提高同儒家“乐教”观念的确立有密切关系。琴瑟渐渐脱离了贵族阶层的附庸,而变为以德修身的君子象征。
在孔子的时代,舜被歌咏为第一个鼓琴歌诗的圣王,琴逐渐成为一种“德音”的载体。嵇康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不只在乐器里,甚至在一切“器”中成了最有德性者。
在白居易笔下,琴声自身就具有一种古意,是一种太古之音。诗人刘长卿在著名的《听弹琴》诗中也谈到古今之论:“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在古琴的意境中,高洁的君子形象显现于天地间那松风之中。
唐代以后,“剑”已然变成艺术力量的积蕴,散发出独有的魅力。在文人眼中,“剑”成为理想生命形态的隐喻,具有超拔千古的力量。苏轼曾写道:“一双铜剑秋水光,两首新诗争剑铓。剑在床头诗在手,不知谁作蛟龙吼。”
在盛唐唐玄宗的梨园教坊里,有一位擅长剑舞的公孙大娘,技艺惊人,成为轰动京城教坊的舞者。杜甫曾写下著名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灵感就从这位舞者而来。杜甫说她“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里的剑舞已如王羲之的书法一般有“矫若游龙”的韵律,行云流水的美感。
“剑”曾经为知己而存在。陶渊明说“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李白《少年行》里写到“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李白笔下的少年,没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戚,唯有剑歌而行的豪气洒脱,尽显生命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