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梨园梦》以细腻的表演和震撼的舞台效果展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 本报记者 孙海涛 摄
本报记者 杨 竞
亮出舞艺秀出精彩。9月8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朝阳市政府主办的辽宁省第十二届艺术节群众舞蹈展演活动在朝阳市举办。此次展演,作为辽宁省第十二届艺术节演出活动之一,来自全省的19支优秀舞蹈队伍的336名舞蹈爱好者,用曼妙的舞姿、翩跹的舞步跳出了广大群众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全面展示了我省群众舞蹈艺术的发展成果。
以崭新面貌阐释本土文化
此次参演的舞蹈作品均为基层群众自发创编,《新的田野》《喜悦》《巧大姐》《阿里郎》等19部作品舞种丰富、题材多样。这些作品,有的描绘了家乡的全新变化,有的歌颂了新时代辽宁人民阔步向前的新风貌,有的将舞蹈与非遗元素融为一体,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段段旋律令人感动,一支支舞蹈令人振奋。
当天的舞蹈展演由沈阳市工人文化宫舞蹈团表演的《喜悦》拉开序幕,表演者将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巧妙地运用在舞蹈里,演绎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观众领略到别样风采。
大连市文化馆、大连市西岗区文化馆等7个文化馆组成的代表队表演了舞蹈《新的田野》和《一篮秋》。《新的田野》通过春风迎生、汗洒田野、奔向小康三个片段,塑造了一位村书记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动人景象。而《一篮秋》则表达了一群农家妇女来到果园采摘,享受丰收的喜悦之情。
民间文化滋养了群众舞蹈,而群众舞蹈又以一种全新的面貌阐释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令人赏心悦目。
曾荣获辽宁省群星奖的抚顺市牡丹峰朝鲜族舞蹈团表演的《阿里郎》是一部具有鲜明朝鲜族特色的传统舞蹈,展现了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丹东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表演的顶瓶舞《欢庆丰收》,既体现了朝鲜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征,又展示了头顶技艺,传播了朝鲜族文化。
借非遗元素展示传统文化
与以往群众舞蹈展演不同,此次展演不仅用舞蹈讲述幸福生活,还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发生在辽宁大地上的历史故事。
锦州地区的传统布艺老虎造型和制作手艺独具特色,是省级非遗项目。锦州市代表队参演的《我的布老虎》就将舞蹈与非遗元素融为一体,结合锦州地域文化特色,融入东北秧歌元素,将诙谐豪放、泼辣幽默的韵律与现代舞蹈动作相结合,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快乐的追求。
本溪市明山区文化馆金阳光艺术团参演的《巧大姐》,取材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溪满族剪纸,编舞把满族剪纸元素与东北妇女粗犷豪放的肢体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东北民间舞蹈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挖掘地域文化,讲述发生在辽宁大地上的历史故事也是此次舞蹈展演的一大亮点。来自三燕古都的朝阳市群众艺术馆表演的舞蹈《摇叶声声》,以三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妇女头饰金步摇为题材,描绘三燕时期宫廷女子的仪态美和欢快的日常生活,不仅给人们带来听觉与视觉的美感,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阜新市参演的舞蹈《海棠·春晖图》以阜新地标性自然景观海棠山为创作主线,利用中国古典舞的表演形式在视觉、听觉上体现了人文艺术、历史景观与现代审美的唯美融合。铁岭市小辣椒舞蹈团表演的《梨园梦》以优美的舞姿讲述了梨园花旦的戏曲人生,令台下观众感佩不已。
此外,盘锦的《稻花·乡》、沈抚新区的《水乡温柔》等讲述乡村振兴故事的作品也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舞蹈展演还有关注社会问题的作品,其中,省文化馆创排的《回望》,关注的是孝道问题,锦州市代表队的《乡村妈妈留守娃》则把目光投向了留守儿童。两部作品以舞载道,以舞化人,意在唤醒当代人珍惜与父母、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文化力量,民间精彩。目前,我省有几万支群众舞蹈团队,这些百姓舞者通过舞蹈发现了美、展示了美,不仅舞出了辽宁人民的精气神,更舞出了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党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