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文学家群像

辽宁日报 2023年09月11日

张家鸿

《也曾隔窗窥新月》是刘心武关于当代文人群像的一次集中书写,是对文学界与学术界的前辈名家的印象记。全书分“鸡鸣风雨”“智趣人生”“世间温情”“遮蔽与超越”“艺苑百态”五个部分,是宏大叙述中的个人叙事,基于日常,读来有不绝的暖意缓缓传来。

一篇文章即一封表达感激与敬意的信件,跨越时空寄给当年与刘心武谋过面、指点过迷津的前辈名家与同辈师友。也许是收信人并不在意,甚至已然遗忘,可是信中提及的许多情境注定是刘心武终生难忘的。

回忆录里布满温热的细节。邵燕祥迎面一声带着浓浓京腔的“心武”被他牢记心中几十年,邵燕祥旅行外出时总是尽量给他好的建议,从来只是释放善意,一片赤诚从未变色。游玩路上汽车抛锚,在刘心武心中颇为不快的时候,陆文夫从容下车走向路边的粥摊,要了一碗清粥,坐在木桌旁的长条凳上,两只脚踩于泥泞中,旁若无人地喝起粥来。这份风度让他牢记至今。严文井私下里给予文学晚辈默默的关心,以及在年轻人聚会的场合里与他们打成一片,一派天真、潇洒、风趣,实属难得。

因文学结缘,因文学而在彼此生命中留下痕迹。刘心武笔下的冰心、韦君宜、夏衍、孙犁、茅盾、叶圣陶……读者却不难因之而窥探文学的时代氛围,读之望见文学家的音容笑貌,如同走进当时的文学现场。老一辈提携年轻一辈的例子比比皆是。骆宾基推荐张洁的作品到《北京文学》发表,冯至力荐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给《人民文学》,茅盾在鼓励创作长篇小说讨论会上朝刘心武看去的眼神,周汝昌一次次把思路乃至独家材料提供给刘心武,顾行从病床上爬起,走好长一段路,给困境中的刘心武打一通充满关切的电话。文学如同一股暖流,让素不相识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得到相近的启发,走向相近的心灵秘境,做出相仿的人生选择。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撰写展现人性美、讴歌人道主义的文学作品逐渐成为许多作家不约而同的追求。彼时,文学是众人共同关注的焦点,文学作品的传播往往能够带来很大、甚至意料之外的社会效应。文学是一些作家的事,同样是无数读者的事。若只有作家默默写作,而无读者持续而真诚的反馈与回应,文学终究是寂寞的。

“公开回忆文字其实并非易事快事;若不能把所经历的人与事严格地还原,会招致误会訾议;但若要令真人真事真实地储留在历史中,则必须克服自我人性中的弱点,又勇于面对人性中的弱点,把那记忆里的痛点照直写出。”这段话其实正是刘心武写作的准绳,也是他期待的从读者那里得到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