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浴复官回朝前,将铁岭购买的数十间房舍、田产连同书籍、器物全部无偿捐出,成立“银冈书院”,图为银冈书院正门。
位于银冈书院回廊下的瓷板画《银冈行》,借鉴郝浴绘的雪景图,以其诗为意境,由我省6位画家联手制作。
康熙五十二年,银冈书院增建银冈讲堂,图为讲堂一角。
雕刻图书目录的两块石碑立于西斋房内。
更多精彩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商 越 文并摄
访古寻踪
位于铁岭市的银冈书院是清代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书院,也是东北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书院。今年是银冈书院创始人郝浴诞辰400周年,银冈书院以此为契机举办宣传讲座,同时对场馆改陈提升。银冈书院正在被打造成辽宁历史文化的重要地标。
1
郝浴蒙冤,被流徙盛京
初秋,蒙蒙细雨,记者来到铁岭市银冈书院。这处青砖红柱的“四合院式”清代建筑群,在繁华市井中显得更加古朴幽静,如今这里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内院,“郝公祠”整修一新,“致知格物之堂”牌匾挂在屋檐下。讲解员告诉记者,这里就是清初谪居东北的流人郝浴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自建的居室和讲学授徒之所,他给这里起名“致知格物之堂”。郝浴去世后,当地百姓为纪念其功绩,将此处命名为“郝公祠”。
郝浴(1623年—1683年),字冰涤,又字雪海,河北定州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考中进士,时年26岁。初授官刑部主事,两年后改任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驻守保宁。
《清史稿·郝浴传》记载,顺治九年(1652年),清廷命平西王吴三桂率兵平定四川,遭到南明大将刘文秀的顽强抵抗,结果吴三桂败北,只得退守绵州,准备撤回汉中,保宁岌岌可危。保宁是军事要冲,失去保宁则全川皆失,于是郝浴一面鼓舞士气加强守备,一面遣使赴绵州,请吴三桂驰援。一昼夜间催兵7次,吴三桂皆不理。郝浴最后威胁:吴三桂若再不出兵,“不死于贼,必死于法”。吴三桂仍按兵不动。
郝浴带领保宁民众抵御了一个多月后,吴三桂见势可克敌,才派兵救援,保宁之战最终告捷。事后,郝浴将整个战事向顺治皇帝详细禀奏,“且密陈三桂跋扈状”。吴三桂知晓后,惧恨郝浴,唆使部下进京诬告他。
铁岭市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周向永分析认为,当时清廷对吴三桂这样手握兵权的大将不敢轻易处理,明朝的残余势力还要倚仗吴三桂等大将去平定。因此,顺治皇帝也许明知郝浴冤枉,为利用吴三桂,还是罢了郝浴的官,让他“降调归里”,赋闲老家定州。
顺治十一年(1654年),大学士冯铨等5位阁臣联名推举郝浴,说他“文武全才可大用”,又提起当年郝浴“挽回大兵,固守保宁,收兵措饷,转败为功”的往事,再次触动了吴三桂对郝浴的旧恨。怕郝浴东山再起,吴三桂摘取郝浴在保宁报捷书中“亲冒矢石”语句,诬陷郝浴“冒功欺君”,应处死罪。顺治帝乃改判郝浴流刑,发配盛京。
2
创建书院,捐出全部家底儿
近日,“七星合耀——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历史华章”展系列文化讲座上,专家学者对银冈书院的历史、定位等内容进行充分交流,郝浴和银冈书院的历史被重新提起,很多故事被挖掘出来。
史料记载,顺治十一年秋,郝浴携夫人来到盛京,结识了被流徙而来的江南僧人函可。在函可提议下,“冰天诗社”成立,文士、流人经常聚在一起唱诗吟作,这是东北地区成立的第一个文学社团。顺治十五年,受移居铁岭的函可影响,郝浴也举家迁居铁岭。据郝浴《银冈书院记》中记载:他在古城南门内之右选购一片地,“中为书屋三间,前有圃种蔬,后有园种花”,命名为“致知格物之堂”。
“屋中造瓦床一丈,风月之夕,吾友毕来,尽登床趺坐。床下钻火,烹茶漉酒,纵谈名理,至夜分不散。架插天下古今图书,恣吾友展玩。”意思是说,屋里筑起瓦制大床,床下生火取暖,类似东北的火炕。朋友来后都坐床上,饮酒品茶,谈古论今。屋中书架上摆放着古今图书,供朋友们翻阅。这样的学术氛围,令郝浴内心非常充实。郝浴之子郝林这样描述其父的学习精神:“至鸡声三唱,或中夜偶有所得,必披衣秉烛而书之,歌吟达旦,洒然自得。”
一次,郝浴的好友、同为流人的董国祥看到郝浴“读书琅琅”,笑问他:“我辈尚思复用乎?何攻苦乃尔?”郝浴回答:“显晦何常,假一旦位卿相,何以救天下苍生?”郝浴在逆境中仍然发奋苦读,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期望有朝一日继续为朝廷效力。虽然“董公嗤其妄”,但“公洒然不为意”。在郝浴的影响下,许多文化流人的子弟都先后聚集于此,拜其为师,郝浴开始招生讲学。
当时的铁岭,人口在不断增加。自康熙三年(1664年)铁岭建县以后,朝廷实行“辽东招垦令”,招民入境垦荒,关内平民纷纷拥入辽北。很多平民子弟慕名来这里求学,银冈书院讲堂生徒日渐增多,很多学生后来成为国家栋梁。
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帝东巡祭祖,郝浴赶去迎驾,一番周折后见到康熙皇帝,将当年吴三桂的骄横不法行为当面陈奏。康熙帝“勒马改容而听,温纶慰勉”,临行时对郝浴说:你是“读书人,岂不明白?”暗示顺治朝时要依靠吴三桂镇压抗清力量,当时只能牺牲郝浴。眼下吴三桂又坐镇西南,手握重兵,朝廷须从长计议。郝浴当即领会,对人说:“吾平生心迹既得昭雪于圣人之前,吾即老死大荒无恨矣!”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公开起兵叛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下特旨,赦免郝浴,召回录用。至此,郝浴流徙盛京、铁岭22年苦难岁月结束。
郝浴复官回朝,临行前无限感慨,“泣抚银冈”,将自己在铁岭18年所购买的数十间房舍、田产连同书籍、器物无偿捐出,作为地方官府办学之用,并将“致知格物之堂”更名为“银冈书院”,还写下《银冈书院记》,记录这段不平凡的岁月。
郝浴回京后,先后任湖广道御史、广西巡抚,政绩斐然。1683年辞世于广西巡抚任上,终年60岁。
3
“致知格物”,培养英才
在银冈书院“致知格物之堂”内,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工笔国画《银州大雪图》,这幅画是后人仿郝浴作品而作,真迹在1966年被郝浴后人捐献给河北定州博物馆。在银冈书院的回廊下,有一幅6米长的瓷板画《银冈行》,是以郝浴的诗为意境,借鉴郝浴绘的雪景图,由我省6位画家联手制作,画面宁静幽远,描绘了银冈书院周边的美丽景色。
那么“致知格物”作何解释呢?铁岭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梁刚说,“致知格物”即努力获得知识,穷究事物原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追求的理想人格境界。
“致知格物”一词出于《礼记·大学》篇,意思是说,要达到在天下弘扬道德这种至高境界,有8个具体步骤即“八目”,就是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基础上,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郝浴在《论礼》一文中说:“故格物致知,以止于善而有之。”意思是“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而没有“致知格物”这一基础,其他几步则无从谈起。所以郝浴的“致知格物”,实际上代表“八目”的全部内容,代表着儒家思想中的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郝浴以此为座右铭和办学宗旨,也是在鞭策自己和学子们。
“银冈书院是东北地区现存的、唯一完整的清代书院。”梁刚说。
书院作为古代教育机构,多由著名学者创建或主持,是古代教育改革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即不同于官学,又有别于私学,它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种民办官助并受政府控制的教育组织机构,在传播文化知识和培养人才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曾游遍全国各大书院的奉天府尹屠沂来到铁岭。了解到银冈书院的历史后,他在《重修银冈书院记》中写道:“兹铁岭片石,即与嵩阳、白鹿、岳麓、石鼓四大书院而五焉,奚不可也。”他将银冈书院与古代著名四大书院并列为第五大书院。
现存《银冈书院碑记》详细记述了银冈书院的管理体制:银冈书院沿袭了我国古代书院的传统,实行以山长(校长)为中心的教育行政体制;以经史为中心的教育业务体制;以考课(类似毕业论文)为中心的教育考核体制;以学田租金为中心的教育经费体制;以丰富的藏书作为教学工具。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颁布废科举、兴学堂的章程。次年,辽北地区第一所新式学堂——银冈小学堂在书院内成立。它是东北地区最早引入新式教育的学校之一,也是辽北新文化思想的摇篮。
历经300多年的发展,银冈书院培养出大批利国济世人才,如诗人兼书法家魏燮均,教育家曾宪文等。在近现代史上,最为著名的便是任辅臣和周恩来。任辅臣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曾任苏联红军第一任中国团团长,是中国第一个布尔什维克;周恩来12岁时来到银冈书院就读,萌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现在,银冈书院已在周恩来读书之处辟出“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4
书目刻成碑文,永示后人
书院,起于唐代,最早为藏书修书之所。至宋代,书院虽然成为授徒育人之地,但仍重视藏书功能,因为藏书是书院教学的工具,也是古代书院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梁刚介绍,银冈书院历史上也曾有大量藏书,内容丰富,版本珍贵。其对藏书的管理也十分讲究,用书、护书得法,每本书上都印有“银冈书院”戳记字样的印章。特别是为了记录书籍的名称和数量,还专门把书目刻在石碑上,以记永远。这种石刻图书目录的保存方式,目前在我国发现极其罕见,已被载入国家图书馆馆史,是银冈书院的一大特色。
记者在银冈书院西斋房内,见到两块光绪十六年(1890年)镌刻的石碑,从中可见当时书院部分藏书情况:其一为《银冈书院固定资产记碑》,详细记载了当时银冈书院的房地资产及桌凳设备与原有藏书情况;其二为《银冈书院捐忝经费建修斋房记碑》,记载1886年和1889年两任铁岭知县为银冈书院劝募经费,建修斋房、添置图书、桌凳的历史。据书院统计,前碑列有旧存《中山郝中丞全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等2300余本藏书,后碑列有新添《史记》《盛京通志》等1830多本书,新旧图书共4100多函册,这在当时也是非常难得的。
记者了解到,在时代变迁中,这两块石碑上记载的古籍在后世散佚较多。新中国成立后,图书珍藏于铁岭县图书馆。目前,银冈书院还藏有1300多册古籍,其中《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类书已经入选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
“从碑记看,银冈书院藏书大体分为四类。”梁刚介绍,一类是经史典籍,如“诸子百家”“十三经”“二十四史”以及诗文集、类书等;第二类是地方文献,多为“银冈人”所著,如魏燮均撰《九梅村诗集》、银冈学子赵尔巽总纂《清史稿》、董国祥总纂东北第一部县志《铁岭县志》、曾宪文抄录编印《中山郝中丞全集》,还有银冈学子和山长为新成立的银冈小学堂编写的乡土教材《铁岭乡土地理历史》等,这些文献地域特色鲜明,也是书院教育成果的反映;第三类是时政新书,如张之洞的《劝学篇》、主张变法维新的《汤氏危言》、主张政治改良的《盛氏危言》等,这些新书让学生学习时事,寻找真理,启发学子的爱国之心;第四类是介绍自然科学和西方文明的书,如《西学启蒙》《瀛寰志略》《中西算学大成》《格物课艺经济集成》等,其中清末地理学家徐继畲编著的《瀛寰志略》是近代国人编著的最早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银冈书院顺应时代要求,适时购入的这些新书对学子们开阔视野、树立远大理想影响深远。300多年来,银冈书院成为东北教育的实践者、推动者,一代代“银冈人”上演的爱国励志故事,倡导的“致知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理念,是不同时代银冈书院对“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给出的明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