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宋版精品《自警编》皆为后世祖本

辽宁日报 2023年09月06日

两部《自警编》序文对比。左为宋版不分卷本,右为宋版五卷本。

《自警编》的封面对比图。左为宋版不分卷本,右为宋版五卷本。

省图宋版《自警编》藏书柜。

省图藏宋版五卷本《自警编》首卷《学问》篇首页。

本报记者 郭 平

提要

省图藏有两部宋版《自警编》,于2008年同时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专家研究考证,这两部古籍是极其罕见的南宋初印本及再印本。虽然这部古籍在后世被不断翻刻,但在宋代版本中,仅有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这一种刻本存世,其无论版本价值还是文献价值都弥足珍贵。《自警编》收集了宋代名臣做学问、重操守、理政务以及为人处世的生动故事,用以鞭策后人提高个人修养,还填补了很多正史中遗漏的宋代名人往事。

编者按

古籍文献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世代相传的价值理念和思想精神,是树立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基础。今年4月份以来,为配合文化和旅游部开展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复核抽查”“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工作进展评估”工作,我省再亮家底——珍藏的汉代以来古籍共58533部,其中有553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本报从去年7月份开始推出“数珍·辽宁古籍新闻”,讲述古籍承载的历史故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给读者,受到读者的好评。经过细致工作和精心策划,本报与辽宁省图书馆合作,再次从珍贵古籍中遴选出20部精品,采访国内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古籍进行深入解读,讲好古籍所蕴含的故事,以飨读者。

壹 考证 标注的明刻本原是珍贵的宋版古籍

省图书馆研究馆员刘冰对记者说:“馆藏的宋版《自警编》共有两部,是南宋时期同一刻本两次印刷留下的版本。”

《自警编》的作者为南宋文学家赵善璙,字德纯,是宋太宗赵炅的七世孙。书中的《序》《跋》提供的信息可知,这部书从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开始编写,历时3年完成。书籍编写完成后并未立即刊刻,而是作为赵善璙向宋代名臣学习、坚持操守的自警手册保存着,直到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在九江郡斋刊刻。

省图藏有两部宋版《自警编》。其中一部古籍为不分卷本,共3册,书籍在流传过程中缺失了部分内容。另一部古籍为五卷本,共12册,是世间罕有的宋版全本。两部古籍都是大字精刊,字体方整,墨色灿然,是宋代刻书中的精品,版本价值极高。2008年同时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据介绍,不分卷本宋版《自警编》为黄绢书衣,上部居中用楷书题写书名《自警编》,下面有“学问”“操修”等小字篇目,框内下方有小字“第X册”。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部古籍在省图登记为明刻本。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巡视员康尔平那时刚刚到省图古籍部善本组参加工作。他注意到这两部《自警编》的版本极为相近,于是开始进行深入研究。

此后,在省图领导的支持下,康尔平与当时的省图古籍部主任谭今一起带着两部《自警编》的首卷专程去了北京,先后拜访了我国古籍版本目录学家冀淑英、古籍版本学家魏隐儒等专家。几位专家认真核对了版本,最终确认两部书同为宋版古籍。

省图藏五卷本宋版《自警编》牛皮纸书衣,书衣上虽然贴有书签,但没有题写书名。这部《自警编》在甲卷的序言后面、目录页前扉页上,有清代内阁学士、书法家翁方纲隶书题写的两行字:“乾隆四十二年岁在丁酉夏六月十五日,文渊阁校理、翰林大兴翁方纲获观。”反映这部古籍在清乾隆年间已经入藏清内府。

查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整理的《溥仪赏溥杰宫中古籍及书画目录》,其中1922年农历八月初六这天的赏赐古籍中就有宋版《自警编》一套。

清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之后继续留居清宫期间,以赏其弟溥杰为名,从清宫中盗出大量珍贵书画。在天津居住期间,溥仪曾经变卖部分古籍,使一部分古籍散佚各处。从省图古籍档案中可知,五卷本宋版《自警编》是省图接收的奉天图书馆旧藏,《奉天图书馆藏书目》对此书也有著录。这部古籍大约在此时被重新更换书衣,甚至没来得及题写书名。

研究人员正是通过五卷本《自警编》的版本特征,确定了不分卷本《自警编》的宋版书身世,成为一段佳话,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贰 发现 后世书商对宋版书进行作伪改造

两部《自警编》源自同一版本,被称为宋版书“孪生兄弟”,是后世出版《自警编》的祖本。

据介绍,古籍的刻印需要经过选料、写样、初校、改补、复校、上版、发刀、挑刀、打空、锯边、印样、三校、挖补、四校、印书、装订等步骤,其中写样过程虽然依照规范的书体,但是受书写者影响还是带有一定个人的特征,这些特征经过雕刻过程在版本和书籍上留存下来。研究人员通过对比这两部《自警编》,发现两书字体的繁简,字的间架结构,相隔距离,刻字位置乃至于每一字的细小笔锋及笔画,都极为相似,而这种相似程度绝非翻刻所能及。

此外,木制的印版经常会有一些裂纹印刷在古籍上,这些裂纹自然生成如同每个人的指纹,基本无法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但是在两部宋版《自警编》上留下的裂纹印记不仅位置相同,而且形状一样。这就证明两部书并不是后世书商翻刻的。

再结合两部宋版《自警编》都有“嘉定甲申”赵善璙序,“端平改元”赵善璙跋,内容完全一样;两部古籍的版式都是每页10行20字,左右双边双鱼尾,版心标书名卷数,下有页数、刻工等版本情况,研究人员确认这两部宋版《自警编》出自同一版本。

尽管两部《自警编》为宋版古籍,但研究人员还是发现,不分卷本宋版《自警编》被后世书商进行过作伪改造,而造伪者的主要目的只是想以残书充全书。

通过两部书对比,研究人员发现,造伪者先将残缺两卷的篇名和子目录从目录中挖掉,又把甲、乙、戊三卷版心的所有甲、乙、戊字样统统挖掉,裱上衬纸,消灭痕迹。这样,直接翻书,无论从目录上还是内容上都看不出原来卷数,形成三卷就是全书的假象。从整个挖补情况看,此书虽然经过作伪改造,但只是宋版残卷冒充全本,书仍然是宋版真品。

除了作伪部分,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两部宋版《自警编》其他多处非常细微的不同之处。

研究人员认真测量了两部宋版《自警编》,以卷一首页为例:不分卷本宋版《自警编》比五卷本宋版《自警编》版框少5毫米。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刘冰解释说,雕版印书的版框通常是初印者小于后印者。因为刻印书版经多次着墨印刷,版面潮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膨胀,有的甚至遇雨天也会出现轻微的膨胀。他们虽然在两部宋版《自警编》相同位置发现相近的版裂,但是五卷本宋版《自警编》要比不分卷本宋版《自警编》开裂的程度大一些。这些现象说明,不分卷本宋版《自警编》在南宋时期是初印本,五卷本宋版《自警编》为再印本。

不仅如此,对照两部宋版《自警编》的文字内容,研究人员还发现,再印的五卷本宋版《自警编》对初印本中错误的内容进行了校正。

比如,在《学问》篇中的“见识”部分,初印本有“何执中邓洵”,再印本改为“何执中邓洵武”。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所载:“邓洵武,宋邓绾子,字子常,第进士,绍圣中为国史编修官。”由此可知,初印本漏刻了“武”字,再印时补上了这一疏漏。

初印本因为印刷年代早,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和文献价值,再印本经过了多次校对,其文献价值更是为后世所珍视。

刘冰指出,宋版《自警编》初印本、再印本的这些细节,反映了宋代刻书的严谨细致,帮助人们进一步深入感受宋版书印刷精美、校对精严的版本和文献价值。

叁 重视 两部古籍受历代藏家珍爱

古籍鉴藏印章不仅准确地记录了书籍的传藏过程,还反映了古代藏书家对这件藏品做出的基本判断。

刘冰说:“馆藏的两部宋版《自警编》留有多方鉴藏印,早在明代便被当时的著名藏书家收藏。”

不分卷本宋版《自警编》的首页上有“东沙居士”“真赏斋印”“秦逢氏”“又玄斋考藏图书印”“既庭”“实颖之印”等鉴藏印章。

其中“东沙居士”“真赏斋印”的主人为明代著名书画收藏家、藏书家华夏。华夏字中甫,与明代“吴中四才子”中的文徵明、祝允明为挚友。凡经他鉴别收藏的东西,多为精品真迹,有“江东巨眼”之称。

“秦逢氏”“又玄斋考藏图书印”的主人为明代藏书家、刻书家、词人秦四麟,他钟爱收书,家有“致爽阁”,其间宋版元刻环列左右。他每得到秘本,多用行书好字,挑灯校勘,乐此不疲。

明末清初的宋实颖在这部古籍上留下“既庭”“实颖之印”等印记,宋实颖年少时就颇负盛名,有“江东独秀”之称。他不仅留下鉴藏印,还在赵善璙《跋》后,题下《宋氏藏书跋》:“右《自警编》壹拾贰本,俱南渡时旧刻,系虞山顾玉书先生所赠。庚申春二月初三日天气阴寒,朗诵一过,觉太和自胸中流出,后生小子勿易视之。”

这个《跋》告诉人们,在宋实颖时代,不分卷本宋版《自警编》还是全本。

再说五卷本宋版《自警编》。书中钤有“王世懋印”“世懋之印”“敬美甫”“果亲王府图书记”等印文,并有清代书法家翁方纲亲笔隶书题字。

“王世懋印”“世懋之印”“敬美甫”印文的主人为明代藏书家王世懋。王世懋字敬美,时称少美,江苏太仓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他是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的弟弟,后世赞他:“小美,真才子也!”

“果亲王府图书记”印文的主人是清代的果亲王,名允礼,是清康熙帝的十七子,雍正元年(1723年)封果郡王,六年(1728年)进亲王,他非常喜爱藏书。

当然,从翁方纲的题字来看,这部古籍在乾隆年间即已入藏清内府。

此外,在各代藏家书目著录中,宋刻本《自警编》多见著录。

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的陆心源在所著的《皕宋楼藏书志》记有:“《自警编》不分卷,宋刻本,宋赵善璙撰,朱卧菴旧藏。有赵善璙嘉定甲申序,端平改元三月跋。”这里的朱卧菴指的是明末清初藏书家、书画鉴赏家、收藏家朱之赤。藏书家莫伯骥、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杨绍和等人在其著述中对此书有相应记载。此外《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中也有详细记录。

这些著录不仅详细地记载了宋版《自警编》的版本特征,也帮助人们不断补全这两部古籍的传承链条。

故事会

宋代名臣趣事多

郭 平

《自警编》通过宋代名臣的佳言善行故事,讲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备受后世文人推崇。正如作者赵善璙在序中所讲:“集我朝诸公言行……名以自警,盖警饬予之所不能,而庶几古人万一云耳。”

《自警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首卷《学问》篇开篇就是一个知名故事:太宗欲相赵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太宗释然,卒相之。

这个故事即是后人熟知的“半部《伦语》治天下”:宋太宗想任用赵普当宰相,有人说:“赵普是个山东老学究,就会读《论语》罢了。”宋太宗犹豫不定,把这话讲给赵普听。赵普回答说:“老臣确实没读多少书,只读懂了《论语》,我帮助宋太祖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用来辅佐您。”宋太宗放心了,最后任用赵普为宰相。

在《自警编》齐家类《孝友》篇,有一则兄弟间和睦、劝勉的故事。

北宋徽宗政和年间,温州有赵氏兄弟二人。父母死后,两兄弟在一起过了12年。兄长赵彦云喜欢吃喝玩乐,还参与赌博。很快,家产被败坏了一半。赵彦霄去劝兄长,可是他哥哥不肯听,于是就提出分家另过。两兄弟分家5年后,哥哥把家产挥霍一空,还欠了巨额外债。这年除夕,赵彦霄办了酒席请哥哥和嫂嫂上座,对他们说:“我起初并没有要分家的心思,后来我担心哥哥把家产花光,我们会挨饿受冻就分了家。现在幸好保留了一半家财,足够一家老小花销用度。现在仍旧请哥哥和嫂嫂主持家里内外的事务。”说完就把分家书拿出来烧掉,又拿出了账簿、钥匙等管家之物全部交给了兄嫂,告诉他们所欠的债务也已经还清。哥哥赵彦云惭愧不已,不肯接受钥匙,推托再三才接受。第二年,赵彦霄和长子参加科考中举,乡里人都对他们敬佩不已。

《自警编》中记载,这个故事是赵善璙从赵氏的亲侄那里听到的,所以记录下来警示后人。

《自警编》为后人提供了其他史料中未有的资料,如操修类《俭约》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王介甫(王安石)在政事堂,只吃鱼羹饭。因荐两人不行,下殿便乞去,云:“世间何处无鱼羹饭!”

这个故事讲的是:王安石担任宰相时,每天在政事堂办公,只吃鱼汤拌的稀粥。有一次他向宋神宗接连举荐两个人,都没被任用。王安石抬身下殿提出辞官,说:“这世间上哪儿不能喝碗稀粥?”

简短的文字中,一代名相王安石淡泊名利的襟怀跃然纸上。

(本版图片由省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