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崔治报道 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组织开展了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征集活动,锦州市大凌河口生态修复位列榜首。近年来,锦州市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投入2100余万元实施了锦州市大凌河口生态修复项目。截至9月3日,已经拆除围海养殖围堰3670米,修复滨海湿地190公顷。如今的大凌河口重现“红滩绿苇、鸥鹭齐飞”的生态景观。
大凌河全长447公里,流域面积2.33万平方公里,是我省西部最大的河流。大凌河入海口地处辽河三角洲湿地西部,域内滩涂广袤,芦苇和碱蓬壮阔,生物群落丰富多样,是我国河口湿地的典型区域。大凌河入海口两侧原为芦苇和翅碱蓬交替出现的滨海湿地,随着区域围海养殖的大规模发展,养殖围堰占用了滨海湿地,割裂了河口天然潮沟,导致滨海湿地海水交换受阻,盐沼植被逐渐退化,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受损。
锦州市从大凌河口滨海湿地生态问题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养殖围堰拆除、地形重塑、盐沼植被修复、海堤生态化等修复措施,有效改善了大凌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生态修复效果显著。开展河口潮沟清淤疏浚,疏通养殖围堰外围潮沟9317米,恢复河口滨海湿地的水动力条件,改善河口生境质量。在地形重塑的基础上,选择芦苇、翅碱蓬等当地植物进行补植,恢复盐沼植被37公顷,打造鸟类栖息适宜环境,引来众多久未谋面的珍稀濒危鸟类回归,恢复典型河口滨海湿地生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