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红山文化早期聚落址,近几年来,马鞍桥山遗址不断有新的发现。图为工作人员在马鞍桥山遗址发掘。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核心提示
近5年来,我省考古部门在红山文化调查与发掘、夏家店下层文化考古以及辽代帝陵考古等方面取得新成果。在8月26日举办的学术会议上,我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人向与会者介绍了相关情况。
红山文化调查与发掘并进
在8月26日举办的“四海一家:历史与考古视域下的中国古代边疆”学术研讨会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宝玉向与会者介绍了我省近5年来取得的考古新成果。
此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和辽宁大学主办。
辽宁是红山文化分布的核心区,也是红山文化研究的重点区域,更是全国发现红山文化遗址最早的省份。白宝玉表示,近5年来,我省在红山文化考古调查与发掘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辽宁大学共同合作,于2022年调查阜新细河流域右岸地区,调查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共发现先秦时期遗址62处,其中新发现遗址53处,红山文化时期遗址1处。今年,调查范围扩大到绕阳河以西牤牛河流域,调查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共发现先秦时期遗址325处(新发现遗址287处),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50处(新发现遗址45处),包含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5处、赵宝沟文化遗址2处、红山文化遗址42处、小河沿文化遗址1处。
除了考古调查,红山文化考古发掘也取得了重要成果。马鞍桥山遗址是我省境内目前已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址,遗址年代延续较长,文化内涵较丰富,包含有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早、中期遗存,绝对年代为距今5500年至7700年。在马鞍桥山,除了发现几千年前先民居住的房址外,还发现了祭祀区。祭祀区域内有燎祭遗迹和祭祀坑,祭祀坑内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陶、石器祭祀品,还有鹿科动物骨骼和贝类。此外,在一处大型祭祀坑内,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整套的农业工具,包括播种用的石耜(犁)、收割用的石刀、加工谷物使用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其中一件石耜涂有红色颜料。
石窟寺调查有了新的发现
2021年,考古工作者在朝阳地区发掘了木营遗址与墓地。这是一处规模较大、文化层较厚、文化内涵丰富、遗迹现象复杂、年代延续时间长的遗址。考古发现,这处遗址的遗存年代上启青铜时代,下至辽金时期。遗存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战国墓地、汉代墓葬、前燕墓地、辽金时期居住址和金代窑址。
据悉,自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我省考古部门完成了省内22处石窟寺、28处摩崖造像、64处摩崖石刻的调查工作,其中新发现遗迹27处。专项调查确立了辽宁地区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萌芽于北魏时期、发展于辽金时期、繁荣于明清时期的时代链条。北魏至辽金时期为佛教造像,明代开始出现道教题材造像,清代出现大量萨满教造像,并出现了道、释同窟或密宗造像与萨满教造像于一窟的融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