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复原 重新出发

辽宁日报 2023年08月28日

李海卉

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每天会面对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挑战。面对生活,你可曾对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时刻的自己失望过吗?压力变大,难免会积累一些心理问题。

在哲学家伊壁鸠鲁看来,人最重要的是要获得一种冷静、平和的心态。伊壁鸠鲁认为,情绪困扰是可控的,可以通过走出欲望受挫和焦虑未来的双重困境来实现。那我们如何实现?如何走出内心的困境?心理学可以让我们洞悉自己,并帮助我们治愈内心的不安。

我们要如何找回灿烂的自己?《别再想歪了》一书作者针对我们日常生活与自我认知中常见的“歪”,给了巧妙的案例展示,书中历数了人们在生活中60种常见的认知偏差,给出解决之道,并运用逻辑学、认知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度剖析,将“歪”拨正。

当你消极失落的时候,你会只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相反,当你积极快乐时,你会看到并记住事情好的一面。我们往往会根据自己当时的心情来记忆、回忆和判断事情,这种情况被称为“情绪一致性效应”。这种现象不仅限于糟糕的情绪,快乐的情绪也会循环。但不难想象,“消极情绪”的循环会给人们带来更严重的问题。诸多研究表明,与积极情绪相比,消极方向的“情绪一致性效应”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如果意识到自己很失落,那你可以有意识地“调整心态”,不要因为追求完美而苛责自己,更不要因此而脱离社交生活,不必过度自我反省,不妨花点时间做你喜欢的事情。

有时,我们越想摆脱焦虑反而越焦虑,这是为什么呢?专门治疗各类焦虑的加拿大临床心理学家戴维·A.卡布奈尔在《焦虑的时候,就焦虑好了》一书中讲道:“焦虑是人类生存的常态之一,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想法。人们没有办法控制焦虑,也没有办法去消除它。唯一能改变的是应对焦虑的方式。”这本书没有教给我们消灭焦虑情绪的解决办法——“因为无法消灭”——而是教我们通过改变应对焦虑的方法,与它共存,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焦虑对我们生活的消极影响。

我们常常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更容易焦虑,忙碌起来反而感觉不到它。忙起来不但时间过得快,焦虑消散得也快。卡布奈尔建议,我们在出现焦虑时采取相反的策略:去做其他的事,让焦虑自己消散。书中一直在强调:焦虑只是想法,行动才会带来感受。陷入焦虑时,我们所面临的——“停在焦虑的内心世界更好,还是面对现实生活更好?”——这就是想法与感受的选择。大多数人的焦虑不是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而是焦虑自己无法停止焦虑这件事。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焦虑是反直觉的,越想停止焦虑结果就会越糟。所以,反其道而行之是更好的应对方式。承认焦虑、顺应焦虑,给它时间和空间,这样,焦虑反倒无法对我们产生不良影响了。

生命中总会经历失望与失去,这是不可避免的人生课题。在那些艰难和不那么美丽的时刻,当心灵无法承受疼痛,当失去或痛苦袭向你的每一次努力,当愿望最终不能以我们认可的形式实现,慰藉便是我们心灵寻求的东西。

《慰藉之书》的作者是英国当代诗人、哲学家大卫·惠特,他在书中聚焦了人生的52个关键词。孤独、美、诚实、感激、疼痛、勇气、命运、拒绝、心碎、拖延、天赋、害羞……这些关键词刻画了人生的模样,你怎样理解它们,就度过怎样的人生。

大卫·惠特将失望称为变革之友,衡量勇气的标准正是看是否愿意接受失望,是否愿意直面而不是回避它。人生中的某一阶段也可以是历经风雨的松弛、真实与快乐,慢慢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关切,并允许生活在外力的拉扯下重新定位。

慰藉不意味着有答案,而是一个邀请,邀请你穿过疼痛与艰难之门,来到世间美好的深处。慰藉是我们自我营造的充满能量的家园,让心灵在此复原,并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