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遗产数字化存储平台搭建初具规模

辽宁日报 2023年07月21日

本报讯 记者陈博雅报道 “塔营子塔位于阜新懿州古城中心偏西,是辽代建筑艺术的典范。此塔为青砖建筑,塔高32米……”扫描辽塔图片旁的二维码,就会自动跳转至辽塔的三维展示界面,可收听到有关辽塔的详细资料信息。更为神奇的是,用手指在屏幕上随意放大缩小,便可清晰地看到辽塔的各处细节。

这是辽宁师范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团队的成果之一。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遗产从2D到3D的观赏需求,甚至能够展示肉眼无法看清的塔身造像、塔顶等微小细节,还极大地提高了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利用率,对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具有显著作用。

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存在一定困难。传统的绘图、摄像和文字记录等手段记录遗迹遗址的信息和形态,很难做到精确。“数字化可以完整科学地记录留存文化遗产的各种信息,实现永久性保存和活态化传承,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李玉君说。

辽宁有着东北地区最丰富的古代遗址遗迹,具有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区位优势。2021年,基于资源优势和教学研究需求,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牵头建设辽宁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实验室,组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团队。团队由历史学、考古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学科专家组成,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对辽宁塔建、长城、城址等古代遗址遗迹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存储,用于遗产保护和教学研究工作。

导入图片、生成模型、标记经纬点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考古学专业讲师战世佳正在运用建模软件,对遗址进行数字化转换。这是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建模前,需要运用无人机等进行数据采集,对遗址遗迹进行全方位拍摄,再借助软件进行建模。对于场景较大和不易拍摄的遗址,还要进行大量的人工测量等工作。“建模是为了获取遗址的具体信息,在电脑标记点位后可以与地理坐标相连接,更准确地展示出遗址遗迹的具体位置。”战世佳告诉记者。

但数据建模之后如何进行有效存储和展示成为一大问题。由于现有的平台软件无法满足存储需求,即使满足需求,知识产权保护也将成为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联合科研机构,搭建辽宁省古代遗址遗迹数字化存储展示平台,存储遗址遗迹的三维模型、视频、图片、文献等资料,保证数据存储安全。同时,研究团队还开发了碑志传拓、长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真正把文化遗产活用起来。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教授李洪磊告诉记者,未来,辽宁师范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团队将通过虚拟空间技术、AR互动体验等手段,为辽宁的文化遗产打造三维虚拟场景,让人们“置身”虚拟空间看到文化遗产的细节,实现文化遗产跨载体呈现、跨时空交互,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丰富多元的手段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