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颗用“争气钢”制成的铆钉50年后荣归故里,入藏鞍钢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商 越
核心提示
今年辽宁高考,鞍钢自主创新研发“争气钢”的故事入选政治试卷,成为省内外持续关注的焦点。如今,那5颗用“争气钢”制成的铆钉等老零件,就静静陈列在鞍钢博物馆里,默默讲述着55年前一段动人的故事:作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南京长江大桥曾因“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收入世界吉尼斯纪录,扬眉吐气的国人给它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争气桥”,而把鞍钢提供的钢材称为“争气钢”,别看这些用“争气钢”制成的铆钉个头儿小,其实它们展现的是“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不朽功勋。
6.6万吨“争气钢”
建成南京长江大桥
在鞍钢博物馆“品牌鞍钢”展厅中,5颗用“争气钢”制成的铆钉整齐地躺在展柜中,敦实的身形不由让人联想起它们曾经的辉煌历程。鞍钢博物馆文物保护部副部长王懿喆告诉记者,这批横亘于长江天堑上的“争气钢”的诞生,可以说是惊心动魄、历尽艰辛。
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时期,“天堑”长江已经成为困扰京沪铁路运输的最大瓶颈。因此,1956年我国作出修建南京长江大桥、贯通京沪铁路线的重要决定。
然而长江大桥开工建设之际,进口桥梁钢出现了严重质量问题。经过交涉,外方提出必须放弃钢材可焊要求,或将长板改为“杂尺料”交货。但是前者对大桥养护不利,后者则使得大桥打满补丁,这无疑是推卸责任和故意刁难。对此我方断然拒绝,并决定不再进口桥梁钢,而采用同等性能的国产钢材替代。
可当时国内尚无能力生产桥梁钢,没有桥梁钢,大桥就得停工。1961年,国务院决定把研制桥梁钢、生产建设大桥所需钢材的重任交给鞍山钢铁公司。在当时的技术装备条件下,鞍钢人硬是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研制生产出了6.6万吨16锰低合金优质钢材,用于建设举世瞩目的南京长江大桥,鞍钢生产的这批钢材也因此被称为“争气钢”。
50年后退役老零件
入藏鞍钢博物馆
经过上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历时8年的建设,1968年12月,南京长江大桥终于全线建成通车,长江两岸天堑变通途,火车过江的时间由原来的90分钟,缩短至2分钟。
55年过去了,南京长江大桥依然是全国贯通南北的重要节点,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新中国桥梁史上的一座丰碑。而鞍钢,也成为这座丰碑背后最可靠的“钢铁脊梁”。
2018年,南京、鞍山两市共同举办了“南京长江大桥零部件捐赠仪式”,将4根退役桥梁钢、5颗铆钉等零部件捐赠给鞍钢,入藏鞍钢博物馆。至此,这几件横亘万里长江半个世纪的“争气钢”荣归故里。鞍钢博物馆馆长吴峥表示,“争气桥”的诞生,真真切切地体现了中国人艰苦奋斗、永不服输的精神。今年高考政治试卷中,以鞍钢成功研发桥梁钢的故事为材料,正是要激发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
据鞍钢博物馆史料记载,为检验南京长江大桥的承载能力和部队的应急作战能力,国家曾采取了非常独特的验收方式:1969年,118辆坦克一字排开,绵延近10公里,浩浩荡荡跨越长江,“争气钢”安然无恙,“争气桥”岿然不动。
其实鞍钢博物馆展出的拆卸下来的老部件,仅是大桥主体结构的一小部分,由鞍钢生产的90%的老钢材、老部件仍工作在大桥之上,连接南北,疏通东西。“争气钢”的后辈们也已经登上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成为港珠澳大桥、沪通长江大桥、虎门二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鸭绿江桥等重点项目的“主心骨”,代表着我国桥梁建设已经整体进入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