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笔墨博物馆,来访者可以近距离观看毛笔的手工制作流程。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沈阳古城内的沈阳路巷子里,一座造型简单、外观简约的3层建筑矗立在那儿,它就是沈阳笔墨博物馆。在日前沈阳对外公布的第二批“百馆工程”开放文博场馆名单中,这家博物馆赫然在列。
既然以“笔墨”命名,它必定与笔墨相关。白色外墙上,“胡魁章笔庄”几个遒劲有力、古朴典雅的金字竖列悬挂,与“沈阳笔墨博物馆”这一横置匾额遥相呼应。
“我们的博物馆就是从‘中华老字号’胡魁章笔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沈阳笔墨博物馆负责人邹宏说。
胡魁章笔庄成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是中国三大名笔之一,1993年,被列为“中华老字号”,2007年胡魁章毛笔制笔工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介绍,“胡魁章”是东北地区目前唯一一家制作毛笔的笔庄。
几百年的文化传承与积淀给予了沈阳笔墨博物馆厚重的文化底蕴。推门而入,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虽然馆内陈设简单,但与毛笔制作相关的材料与技艺,以及中国笔墨的历史发展沿革,得到了翔实且立体化的呈现。
位于一楼大厅的毛笔制作区是整座博物馆的画龙点睛之地。“当年,学徒工在‘胡魁章’至少要埋头学上3年才能出徒。”在制作区,一名入职不久的新员工正按照老师傅要求,仔细整理着毛笔笔尖,曹丽萍——这位已经在笔庄工作了30多年的老员工一边看着新同事操作,一边低声向记者做介绍。
在胡魁章笔庄,看似简单的一支毛笔,却要经过备料、选毫、苘麻处理、水盆、制杆、装套、干桌、刻字八大环节120余道工序。正因为工艺繁复、制作精细,不少学徒工难耐3年的枯燥学习,无奈半途而废。
操作台上,各式毛笔制作工具一一陈列,其中,一把由牛骨制成的尖齿梳子引人瞩目。曹丽萍说,这把牛骨梳是用来梳理笔毫的,毛料裁剪和初步整理完毕后,要不断地用牛骨梳从毛根梳向笔锋,以保证笔毫顺滑。这是一个极其枯燥又磨人心性的工序,但几百年来,正是胡魁章毛笔制作师傅们所具有的精益求精的制笔态度和匠人精神,才保证了无数支质量上乘的手工制作毛笔不断问世,同时也保证了“胡魁章”的毛笔笔锋温润而又不失锋芒。
“我们成立这家博物馆,一方面是想向更多人普及‘文房四宝’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就是想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毛笔、喜欢毛笔制作,更重要的是,倡导年轻人要学习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邹宏说。
博物馆二楼,一个写有“胡魁章笔庄”的古朴、斑驳的匾额高悬在墙壁上。匾额下方,陈列着多支不同历史时期“胡魁章”制作的毛笔,它们宛如一道道时间音符,谱写着“胡魁章”的百年发展历程,也谱写着中国笔墨从古老走到现代、从现代迈向未来的光明前景。
据悉,除沈阳笔墨博物馆外,沈阳市此次对外公布的“百馆工程”第二批开放名单中,还有23家文博场馆入选。而按照计划,到今年底,沈阳将开放运营各类文博场馆1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