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件老物件见证鞍钢“老红楼”燃情岁月

辽宁日报 2023年05月23日

鞍钢职工住宅“老红楼”和老摩电已镌刻在钢都人的记忆深处。(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商 越

今年是鞍钢“三大工程”开工70周年,也是其职工住宅“老红楼”建设70周年。5月18日,鞍钢博物馆举办“老红楼”记忆特展,这是该馆建馆以来,首次从再现老一辈鞍钢职工生活的视角,通过78张老照片和420件实物展示、场景复原、特制沙盘等形式,回顾鞍钢艰苦创业的历史,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悟鞍钢老一辈创业者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78张老照片

定格钢都精彩瞬间

1953年至1957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鞍钢成为重中之重,鞍钢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高炉“三大工程”的建设,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序幕。随着“三大工程”的建设,鞍钢职工人数迅速增长,为了满足职工的住房需求,鞍钢公司开始依照苏联图纸,统一建造职工住宅。

在“老红楼”记忆特展中,以大水缸、老炕柜、缝纫机等实物陈设,复原了昔日职工宿舍让人倍感亲切的生活场景,还特意制作了一个当年“老红楼”建筑群的沙盘。鞍钢博物馆布展管理部部长陈永向记者介绍,从1952年至1957年,鞍钢新建住宅106余万平方米,共计投资1.1亿元。因为这一时期的住宅楼都是用红砖建成的,因此俗称“红楼”。“红楼”建筑主要分为4个区域:大孤山区域、解放路区域、胜利路区域、太平村区域。而随着时代变迁,胜利路、解放路、太平村“红楼”建筑区陆续拆迁,现在保留的只有大孤山区域21栋“老红楼”。

回望历史,鞍钢老一辈创业者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其乐融融。上班时,工友们你追我赶投身生产、热火朝天切磋技艺;下班后,职工们回到“老红楼”的家中,两三家共用一个厨房,邻里和睦情深意厚;傍晚时,漫步在“老红楼”街区,洁净整齐的环境更让人心旷神怡。

鞍钢公司很重视改善职工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这里是广大职工创业的舞台,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从展厅78张老照片中,能看到工人阅览室的宁静、职工排球比赛奔跑的欢快,还有京剧大师梅兰芳、相声大师侯宝林与郭启儒来鞍钢慰问演出的精彩瞬间。

据当年负责梅兰芳赴鞍钢演出全程录音的袁树群老人回忆,1953年,为庆祝鞍钢“三大工程”开工,梅兰芳等艺术家从朝鲜庆祝朝鲜战争达成停战协定演出归来,一路赶到鞍山参加演出。梅兰芳演的是他的代表剧目《贵妃醉酒》,一共在鞍山停留了三四天,每天都安排一场演出,分别在铁东的解放剧场(现人民剧场)和铁西的大众剧场演出,当时一张票能换一条“大生产”牌香烟,相对于挣工分的人们来说,票价不算低。尽管如此,演出却是场场爆满,而且每到散场时,大师几次谢幕,观众仍迟迟不愿离开。为了能够亲眼看见梅兰芳卸妆后的样子,不少观众甚至跑到剧场的后门耐心等候。

多家名牌老店搬来钢都

再现八方支援盛况

“为鞍钢就是为全国”,上个世纪50年代初,大批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技术工人、退役军人、农民纷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来到鞍山支援鞍钢。与此同时,上海、天津、无锡等地餐饮、理发、照相、洗染店铺也相继搬迁到鞍山,名牌老店落户钢城,使城市服务功能迅速得到完善和提高。

这里有1953年开业的鞍山南味商店,是为满足南方人饮食习惯成立的商店;这里有1956年整体由上海搬迁到鞍山的上海信利熏腊店,2013年其熏腊品制作工艺入选鞍山市非遗项目名录;这里有无锡老正兴饭店,1956年由无锡迁移到鞍山,杭帮菜师傅梅永喜等18人随店迁来定居鞍山,专营南方菜肴;国华照相馆原是上海一家公私合营企业,1956年搬迁到鞍山,蒋建球等多名摄影师也由上海来鞍山定居。

与此同时,因为太平村、长甸铺“老红楼”地处鞍山市南北两端,职工从家到工厂的距离在5到12公里之间,上下班较为困难。于是,1955年鞍山市开始筹建有轨电车线路,为鞍钢职工通勤和市民出行提供便利。1956年,鞍山有轨电车建成并开始运行,俗称“摩电”,一直到2003年结束运营,共计运行了47年。

鞍钢博物馆馆长吴峥表示,“老红楼”伫立在鞍山城市建设史上,镌刻在钢都人民的记忆深处,已经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见证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