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绣花”功夫 推动人人见“圾”行事

——看大连如何提高垃圾分类准确率
辽宁日报 2023年05月16日

本报记者 吕 丽

垃圾分类事虽小,但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要做好垃圾分类这项关乎民生的“关键小事”,需要全民参与才能取得实效。这其中,提高居民和公共机构、营业场所等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投放准确率是难点,也是关键。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大连市城区3204个公共机构、3916个经营区域、83个公共场所、2074个住宅小区的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衡量生活垃圾分类成效的重要指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6.67%。住建部对全国7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评估,大连市位列东北地区前茅。

记者通过实地调查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大连市在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引导等方面下足了“绣花”功夫,不仅借此破解垃圾分类难点、堵点,而且成为亮点。

抓早抓精准

因人施策提高分类准确率

“请问,正常情况下废旧纸张属于什么垃圾?”

“可回收垃圾。”

“回答正确。那纸被食用油浸染了,是什么垃圾?要是被油漆浸染了,又是啥垃圾呢?”

……

“同学们,纸张被食用油浸染了是其他垃圾,要是被油漆浸染了,就是有害垃圾了。”

这是近日大连市甘井子区实验小学学生培训的一个场景。负责此次垃圾分类培训的大连市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益讲师郝婷说,目前,大连市已基本完成普及性的垃圾分类知识宣教工作。

垃圾分类宣传教育重点在全面提升居民及公共机构、营业场所等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大连市“因人施策”,针对不同群体,以多种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推动实现人人学会见“圾”行事。

面对广大的居民群体,大连市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体系。志愿者深入家庭,积极融入小区、单位、城区的文明创建活动,营造人人关注垃圾分类、理解分类意义、学会分类技能、参与分类行动的浓厚氛围。

同时,抓常态抓长效,持续开展多形式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如结合《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开展全市性的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组织市民代表实地参观垃圾分类样板小区、观摩城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置末端等大型活动。

针对学生群体,大连市将垃圾分类元素嵌入全市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中。4月17日,大连市首个教育系统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在甘井子区实验小学启用。今年底前,全市这样的宣教基地要建成24个,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推动全民参与垃圾分类。

在机关、企业、公共场所、商业经营场所,大连市注重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开展减量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构建垃圾分类文化。

为确保宣传教育取得实效,大连市要求从事垃圾分类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参与并及时总结、调整相关活动方案,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和精准性,促进各个层面人群提高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

选树“尖子生”

组合措施有温度有力度

近日,大连市公布2022年度垃圾分类开展情况及各县(市)区、市辖区城区街道垃圾分类考核结果。金普新区友谊街道荣获2022年度A组考核第一名,辖区内金海明珠新三期小区、金州区第二幼儿园以排名第一的成绩,分别荣获该年度大连市城区垃圾分类优秀典型小区和优秀单位的称号。

大连市垃圾分类工作专班对该街道的居民小区、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其中,金海明珠新三期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超过95%,投放准确率超过70%,收运厨余垃圾杂质率低于1%,率先试点实施的“桶前分类破袋投放,桶前二次分拣,桶前专业收运”运行模式取得明显成效。针对该街道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大连市将适时在全市推广。

无独有偶,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举办垃圾分类主题夏凉晚会、推广“垃圾分类手指操”等生动活泼的互动宣传形式,也作为“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的典型案例获得相关部门肯定,在全市范围内宣传推广。

选树典型,发挥样板作用,通过试点等手段以点带面,是大连市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今年,大连市将按照“分类设施齐备、收集管理规范、居民分类投放、收运链条畅通、分类成效显著”的总体标准,在全市城区打造232个垃圾分类样板小区。

通过街区试点,推行垃圾“不落地”。试点街区严格推进“撤桶入户”,撤除室外垃圾箱桶,取缔商户、单位公共区域私设垃圾点,试行定时定点分类收运模式。

新建、改建一批规范化、专业化分拣中心,打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网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居民端“最后一百米”,形成扎根社区、服务居民的服务点网络,提升回收服务便捷度。

为推动更多“尖子生”涌现,大连市建立市级2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保障机制,制定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根据考核结果差异化分配奖补资金。如对样板小区等在年度重点任务中表现突出的社区将进行定向奖励,更有效调动基层积极性,推动垃圾分类点面开花、提高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