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龙袍”听老师讲解,学生对清代服装的款式特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本报记者 郭 平 文并摄
张慧是大连博物馆的志愿者,在听她讲述最近大博与沈阳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金玉满堂”展览展出文物的过程中,记者遇到了一群大学生,他们来自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学生们是团体参观,领队是学院纺织服装系的教授叶淑芳,学生们正在上她的“中外服装史”课,这是叶淑芳组织的一次课程调研。
在“金玉满堂”展的“锦衣美器”单元,策展人从沈阳故宫院藏文物中精选了清光绪黄绸彩绣夹龙袍、清月白缎绣百蝶女棉袍、清蓝缎平金福寿便帽等带有鲜明清代及宫廷特色的服饰,这些正是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此次课程调研的重点内容。
与人们通常说起宫廷就想起威严、奢华的认知不同,曾获得“辽宁十佳服装设计师”荣誉的叶淑芳引导学生们从书本中走出来,在展出的清廷服饰前亲身体会满族执政后,给人们的服饰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据介绍,“金玉满堂”展出的清光绪黄绸彩绣夹龙袍前总是围满参观者,这件展品是当年清光绪皇帝的一件吉服,是清代皇帝服装当中仅次于礼服的重要服装,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筵宴,以及祭祀主体活动前后的序幕与尾声阶段。
从服装样式看,这件龙袍为马蹄袖、圆领、斜襟,带有满族服装特色,与中原地区传统的交领、宽袍大袖样式明显不同。但是在这件龙袍的图案上,又大量地吸收了中原文化的元素。
在叶淑芳的指导下,学生好奇地努力贴近观察,仔细端详在课堂里讲过的龙袍上的十二章纹。
所谓的十二章纹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划分服饰等级的图形,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十二章纹由来已久,最早而全面的记载是《尚书·益稷》中舜与大禹的对话:“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段记载中舜对大禹讲用五彩线来绣日月等图案用于制作礼服。
此后《诗经》《左传》《荀子》等典籍对十二章纹都有记述。
学生们在叶教授的指点下,仔细地辨别着展出清代宫廷服饰的花纹、样式和做工,不时对清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发出啧啧赞叹声。
在清代满汉官员品级徽识补子的展品前,叶教授即时提问:“这个补子我课堂上讲过了,是文官的还是武官的?”一名学生认真查看了图案后回答:“上面绣的是狮子,兽类,是武官的补子。”叶教授微笑点头,随即同学们指着另一枚补子说:“上面绣的是锦鸡,是文官的标志。”
参加课程调研的大学生来自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233班,该班康如水同学说:“在博物馆里上服装课,看到实物后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它的制作工艺,对以后搞设计大有帮助。”
叶淑芳说:“中外服装史是一门史论类课程,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采取这样的课程调研方式教学,其效果从学生的表现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学校对这样的教学活动也非常支持。”
她接着说:“我们昨天刚刚进行了课堂上的图片讲解,今天就来大连博物馆实地参观,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我们期望学生们今后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纳入服装设计当中。事实上,从我们毕业生在从事服装设计之后的表现来看,他们做得很好,有很多同学已经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