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向华 解 超
核心提示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经济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我们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推动我国发展实现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高碳增长”转向“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原则遵循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的提出,是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相协调统一的要求,标定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新方向。因此,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应基于以下方法论原则:
其一,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经济循环不畅等问题突出。因此,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在重视量的发展的同时,更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量性”与“数量性”的动态平衡中“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而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其二,尊重客观规律原则。现实世界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皆有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和特定的质性属性,同时两者又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因此,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调整和平衡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同发展。
其三,供给与需求双向促进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高质量发展以实现人民幸福安康为最终目的,既强调关注经济发展的供给侧,又强调从供需双侧角度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与精神多元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内在契合性与平衡感,在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我国发展走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新阶段。从根本而言,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党中央提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不仅是基于对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作出的科学认识,也是为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因此,我们必须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重大部署与实践要求,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
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必由之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是新形势下科学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举措,同时也是新一轮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下抢占技术革命窗口期的统筹战略安排,更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要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产业链共同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难点,努力破解我国战略性产业面临的“卡脖子”问题。要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赋能效应与生产效应,要着眼于科技自强战略目标,构建与完善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政策体系,为实现从技术追赶、技术并跑到技术引领的全新目标保驾护航。
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基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在解决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对传统国际经济循环弱化挑战的同时,创造发展新空间、提供发展新机遇。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着力点在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因此,要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置于实体经济之上,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还要着眼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不断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动力和活力。
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破解当前我国农村面对的现实困境,必须要切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同时,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施策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持续发展中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与城乡均衡发展。
以保障人民幸福安康为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本质上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因此,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先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切实将人民群众的个体力量凝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整体动力,紧紧依靠人民推动高质量发展。其次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将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作为内核,使人民群众在物质与精神上得到同步满足。再次要将人民评价作为检验发展成效的标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需要为根本动因和逻辑起点,这便决定了人民享有检验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合理权利,因此要在各项决策中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切实让人民群众“全过程”参与发展。
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百余年来,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摆脱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将不断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同时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进入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引领作用,从发展的目标、重点、步骤、阶段等做好顶层设计,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高质量发展掌舵领航。其次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要以“五大发展理念”解决问题、纵深推进,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不断增强发展动力、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区合作中整合各行业、各领域、各部门的优势,确保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决策都能得到有效贯彻与落实。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