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游成为旅途“正餐”

辽宁日报 2023年03月28日

李 翔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相比2012年(3069家)翻了一番。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达1222家,增幅达59.9%,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21.1%。伴随着春日暖阳,人们开始走出家门享受旅途的乐趣,近期兴起的“博物馆游”成为颇受游客欢迎的选择。

对于游客来说,文物就是无声的讲述者,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件文物,承载的是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旅游“出圈”,让文物背后的故事走向大众,让文化遗产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不仅可以让“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观光旅游方式成为过去时,为游客构建一种富于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不过,整体来看,目前无论对于旅行团还是游客,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把博物馆游当作“配菜”,视为餐桌上的点缀。即便是在西安这种级别的文化古城,拥有大量珍贵文物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对于初来乍到的游客吸引力多半也不如大唐不夜城和华清池。因为在传统认知里,到一个地方游览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在“网红”地打卡拍照,是旅游的重点内容,想要扭转这个观念并非易事。什么时候博物馆能在游客有限的行程中占据一个靠前的顺位,比如去杭州不只是记挂着西湖和醋鱼,去苏州不只是心心念念园林和生煎,那才意味着博物馆游真正成为旅途的一道“正餐”。

当然,目前国内很多博物馆还存在着展品吸引力不足、展览手段落后等问题,想要更加深入挖掘博物馆游这座文旅“富矿”,让“博物馆游”从“配菜”成为“正餐”,还需从多方入手。从各地的角度来说,要慎重对待商业化、娱乐化的趋势,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要坚持“内容为核”的发展理念,扩大有效供给,提高文化消费品质,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博物馆旅游需求。

而从博物馆的角度来看,也需要开拓思路。一方面,可以在充分挖掘现有文物潜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馆际文物交流。比如从今年1月开始在辽宁省博物馆进行的“晋国六百年”展,就是由辽宁省博物馆向山西博物院商借周代晋国相关精品文物,并重新进行内容设计举办的展览。通过这种方式,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

另一方面,博物馆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手段,丰富文物的表现形式。比如利用全息投影、VR、AR、三维影像、多传感器融合等信息技术加持,让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游览方式成为可能,真实生动再现历史场景,给游客带来沉浸式游览体验。这样一来,曾经“沉睡”的文物和历史将变得触手可及,博物馆游必然可以带来不一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