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笔记中探珠采玉

辽宁日报 2023年03月27日

俞晓群

刘勰《文心雕龙》说,自古文章有文、笔之分,“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无韵的笔记包罗甚广,今人刘叶秋划分:魏晋以来“残丛小语”称笔记小说,其余一切随笔杂录统称笔记。此中小说的定义见《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明代胡应麟将笔记划分为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刘叶秋将笔记划分为三类:小说故事、历史琐闻、考据辨证。以文字论,笔记一般篇幅不大,长短不一,短者几个字,长者不满五千言(吴礼权语)。它们名目复杂,有传、志、记、录、载、编、史、乘、故事、旧话、纪闻、闻见、论、评、考、辨。

历代笔记蕴含宝藏

从古至今,相对于种种经典而言,读书人面上轻视历代笔记的价值,好称其为闲书。如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说:“惟时作杂记,聊以消闲。”实则他们内心清楚,历代笔记之中蕴含着无数宝藏,称其为“故实”,称其为“历史文化之一翼”毫不为过。由此想到,我写《季羡林小传》时,曾经说到季羡林最喜爱的书,有《史记》,有陶渊明、李白、杜甫、李煜、苏轼、纳兰性德的诗词文章,有《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而在众多“最喜欢的书”之中,哪一本排在第一位呢?正是南朝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季羡林称赞它“每一篇几乎都有几句或一句隽语,表面简单淳朴,内容却深奥异常,令人回味无穷。”当然如此喜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季羡林的老师陈寅恪“生平致力于读《世说新语》,几十年来眉注累累。日寇入侵,逃亡云南,此书却失于越南。”从此段故事中,足以见到今人对于历代笔记的推崇与喜爱。

我对于历代笔记的了解,最初缘于两个原因:首先是我写小书《数术探秘》,直至后来撰写《五行志丛考》,其时阅读从经史原典入手,附以翻检类书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进而知道古代笔记中蕴含着无尽的宝藏,它们的内容包罗万象,生动有趣。依靠历代笔记的加入,我的著作才能够丰满起来,丰富起来。其次是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三个书系中有两个书系与历代笔记相关,一是杨成凯策划“古代文化书系”,几乎每辑都收有历代笔记,如《世说新语》《搜神记》《古今注》《南村辍耕录》《唐五代宋笔记十五种》《五杂组》;二是陆灏、陈子善、傅杰策划“近世文化书系”,收有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等重要著作。

我收存的历代笔记

回到我的书房中,除去“廿五史”之外,我收存的最大一套书应该是周光培主编《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此套书为影印本,大十六开本,黑色漆布烫金装帧,洋洋109卷。算起来它们跟随我有20余年了,偶尔从书箱中抽出一册翻读,未见全貌。这次整理上架才发现,竟然缺了前三册,即第一册《汉魏六朝笔记小说》,第二三册《唐代笔记小说》。我去孔网上寻找,试图补齐,没想到每册最高开价到10万元。有趣的是前些天,我在王强书房中浏览他的存书,见到架上也有这套大书。我说:“此书我也有,只是缺前三册。”王强得意地说:“哈哈,我有的。”拿出来看,第一册是河北教育出版社的版本,第二三册却是1993年辽海出版社的版本《历代笔记小说汇编》,其中《唐人笔记小说》两册,周光培、孙进己主编。对比一下,与河北教育版的目录完全相同。

我收存其他版本的历代笔记不是很多,略作记录:一是1949年前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中好书很多,我存有单行本《马氏日抄》《销夏部》《偃曝谈余》《稽瑞》等,许多书今天还未排印再版。二是文化艺术出版社《万历野获编》,还有《历代笔记小说丛书》一套七册,后者上世纪80年代出版,每本书前都有很认真的长序,归于那个时代的思想启蒙读物,如今二手书增值很多。三是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此套书繁体竖排,立项时久,编辑内容完整,如附录所辑最为用心。近些年此套书面貌一新,颇让阅读者喜爱。我存有几十本。四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历代笔记小说大观》简体横排,整体质量上足以与中华书局的版本呼应,且更利于阅读普及。我收存得更多,还在且读且购。五是相关于历代笔记的著作,如《古小说钩沉》《中国小说史略》《唐前志怪小说史》《中国笔记小说史》《历代笔记概述》等。其中《历代笔记概述》刘叶秋著,属于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丛书》,条理清楚,言简易读。六是影印本,如《五杂组》《北堂书钞》《皇明典故纪闻》等。除上述出版社之外,还有广东科技出版社《异物志》、中州古籍出版社《东京梦华录》、岳麓书社《唐宋传奇集》等。由此想到20多年前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时,因为其中有古籍门类,有读者批评校勘不精,故言“辽教好古而古书亡”。此语我一直铭记在心,深知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再认真。

打捞笔记中的记忆

读笔记,记笔记,清理上面的书目,留下几段难忘的记忆,略记如下:

其一,我三年间整理出《五行志丛考》,100多万字,其中有《典籍考》《占书考》两篇约10万字,包括200多种书目,与正史互照,历代笔记小说的书目占有1/3强。典型一例,南朝沈约《宋书·五行志》,以及唐代撰修《晋书·五行志》,引录干宝《搜神记》有几十条之多。

其二,英国人李约瑟博士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在文中大量引征正史文字的同时,也涉猎许多历代笔记的内容,诸如《论衡》《唐开元占经》《梦溪笔谈》等。再如他记载汉代刘歆《西京杂记》,其中提到几位算家推算自己及他人寿命的故事。他还记载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中僧人一行的故事,那段千古传奇“门水旧东流,忽改为西流矣”即出其中。他也引征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据传说秦始皇有一次把算袋丢入东海,后来从算袋中生出了某种鱼。”另外美国人劳费尔撰著《中国伊朗编·阿月浑子》中,也提到了《酉阳杂俎》中的故事。

其三,鲁迅热衷于历代笔记的整理与研究,成就卓著,对当代笔记小说研究影响很大,留下许多故事。如其校勘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记到鲁迅手稿中有三张单页,其中一张是周作人所录,题目为《鸮》,约200字。鲁迅加按语:“《海录碎事》(二十二·上)引《岭表录异》与《大典本》绝异。”

其四,翻读历代笔记,名人要录极多。例如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3年《新刊大宋宣和遗事》,记有孙毓修1915年跋,讲到避讳字的故事,颇为有趣。再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我存有中华书局两个名家版本,一为周祖谟校释,再一为杨勇校笺。还有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新世纪万有文库》版中录有李学勤文章《读〈清人笔记条辨〉札记》,其中谈到笔记中许多真知灼见,诸如读书“善取不如善弃”“夫学术乃天下公器,岂一二人所能垄断?后生推服前贤,可也,随和苟同,不敢自创新说,不可也”。再者此书“出版说明”乃傅杰所撰,不足两页文字,重点谈到张舜徽批驳李慈铭丑抵湘学故事,文字犀利峻峭,颇有笔记古风。

其五,细读历代笔记,逸闻趣事最多。一是夸赞作者与作品,有胜于今日之广告。如《广志绎》宋世犖序中写道:“三生慧业,一代名流,百氏畅其咀含,五岳恣其游览,胸罗丘壑,唾落云烟,莫不卓卓垂晋,骎骎入古,而以《广志绎》一书为最。”二是《独异志》作者署名不同,《新唐书》《宋史》为李亢,《稗海》为李冗,《说郛》为李元,《四库全书》采进本为李冘。三是唐代《朝野佥载》,作者张鷟后人承继家风,孙辈张荐有《灵怪集》,张荐孙辈张读有《宣室志》,张读外祖父牛僧孺有《玄怪录》。四是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孙作序中说陶氏利用树叶随时撰写,写好后放入破盎中,埋于树根下,十几年积累十余盎,最终编成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