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凤还巢》、海城喇叭戏《墙头记》

辽宁两剧目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

辽宁日报 2023年03月14日

海城喇叭戏《墙头记》剧照。(受访者供图)

评剧《凤还巢》剧照。(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 记者赵乃林报道 一出经典好戏,如何留下它最美的时刻?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3-2024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演员(剧目)入选名单,全国共有102部剧目入选,其中辽宁2部剧目入选,分别是沈阳评剧院周丹主演的评剧《凤还巢》、鞍山市演艺集团谷志刚主演的海城喇叭戏《墙头记》。《凤还巢》《墙头记》是继冯玉萍主演的《谢瑶环》、周丹主演的《小女婿》、王筱萍主演的《杨八姐游春》、肖杰主演的《马前泼水》之后,我省再次入选该工程的剧目。

戏曲像音像工程是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旨在挖掘保护地方戏曲文化,通过选取当代戏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加工提高,留下完美的艺术记录。入选剧目要求能代表本剧种的经典剧目,以及本剧种独有的濒临失传的传统骨子剧目,剧目有传承价值,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凝聚剧种表演艺术精粹、展现戏曲艺术独特魅力。

评剧、海城喇叭戏是我省地方戏曲剧种中仅有的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此次入选的两个剧目都是这两个剧种的传统经典剧目,两位主演都是该剧种的非遗传承人。2021年,海城喇叭戏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全国濒危剧种保护扶持名录。《凤还巢》是韩派创始人韩少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唱腔、身段、音乐等多方面都表现出韩派特有的朴实、深邃、细腻、优美、大方的特色,颇受戏迷欢迎。海城喇叭戏《墙头记》的故事因贴近百姓生活、传播地域广、流传时间久而被众多剧种排演,2017年创作复排后,更是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喜爱。

据了解,2023—2024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演员(剧目)以抢救整理改变优秀传统戏为主,兼及优秀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不久后评剧《凤还巢》和海城喇叭戏《墙头记》的录制工作将陆续展开。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高立军表示,将配置优秀班底,以最佳面貌呈现两部剧,高效优质完成录制工作。


新闻延伸

“经典中的精品”值得珍藏

本报记者  赵乃林

戏曲像音像工程是“经典中的精品”,该工程在剧目选择、演员表演、拍摄水准上都有很高的要求。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高立军介绍,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将为这两个剧种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将促进辽宁地方戏曲剧种在全国的传播与推广。

作为韩派的代表性剧目,评剧《凤还巢》剧情是明兵部侍郎程浦有二女,大女儿雪雁好吃懒做,相貌丑陋,小女儿雪娥聪明美貌,知书达礼。雪娥已许配穆公子,只未成亲。孰料在程浦寿宴上雪雁私见穆公子,丑陋之貌惊走了穆公子。当时南方流寇作乱,穆公子投军扫流寇,荣立战功,遂被封为将军,此时程浦再提婚事,让他与雪娥完婚,穆公子误以为雪娥是雪雁,于是洞房之夜上演了一场啼笑皆非的喜剧。

周丹告诉记者,评剧韩派传统剧目完整保留下来的特别少,《凤还巢》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且保存得非常完整,成为非常珍贵的传世经典。评剧《凤还巢》是上世纪30年代由喜彩莲、李岱夫妇在上海根据梅兰芳先生京剧剧本改编而成。评剧韩派创始人韩少云自幼喜演《凤还巢》,经她几十年的演出和不断加工,此剧成为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唱腔、身段、音乐等多方面都表演出韩派特有的朴实、深邃、细腻、优美、大方的特色,颇受戏迷欢迎。作为传统剧目,海城喇叭戏市级非遗传承人谷志刚在《墙头记》中扮演正义、多谋的主人公抱不平,他塑造的舞台形象个性突出,心理刻画细腻,观众好评如潮。

对于评剧《凤还巢》、海城喇叭戏《墙头记》的入选,鞍山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副研究员萧忠伟认为,关键在于这两部戏无论在唱腔音乐、剧目文本还是程式化表演上,都体现着剧种的本源。比如,海城喇叭戏具有表演形式夸张诙谐、曲调欢快优美、唱腔高亢热烈、形式载歌载舞的艺术特点,轻喜剧《墙头记》演绎的是子女不孝令人心酸的故事。这出剧找到剧情与海城喇叭戏的艺术特色的契合点,二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让观众笑中有泪,充满温情。作为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的经典剧目,一成不变地复排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与时代审美需要,录制过程中,代表性传承人要在结合本剧种特点的同时,依照自身的舞台经验、表演技巧对该剧目进行创新,展现了海城喇叭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据鞍山市演艺集团党总支副书记李明辉介绍,海城喇叭戏作为地方小剧种曾经濒临失传,近十几年在国家地方戏曲保护政策支持下,才慢慢恢复生机。海城喇叭戏传统剧目《马前泼水》《墙头记》先后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对于这个剧种起到巨大的保护、传承、发展与传播的作用。集团现已复排海城喇叭戏传统剧目6部、新创剧目12部。

采访时,两个剧目的主演周丹、谷志刚都表示,特别珍惜入选“像音像”这个机会,一定要更加完美地呈现剧目,高效优质完成录制。


链接

像音像

“像音像”工程,是根据舞台演出录制的音和像既可分离、亦可合成的特性提出的。即首先在剧场演出取像,力求最好剧场效果;后在录音室看像录音,以求最佳声音效果;再由演员本人为自己的录音配像,使音和像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一思路既保证了主要演员主要唱段的声音质量,又恢复了剧团先排戏、后演出、再制作的习惯做法,还有利于促使剧团在排练上下功夫从而确保和提升演出的艺术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第一个“像”最后不用,但其却是演员在录音室录音时建立“舞台感”、启发情绪、激发情感、调控节奏的基础,只有“看像录音”“放开唱”,才能有情绪、激情最好的“音”,第二个“像”也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从而留下尽可能完美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