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团原副政委周道海回忆维和经历

我们将“雷锋”漂洋过海带到西非

辽宁日报 2023年03月12日

周道海 他曾是雷锋生前所在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2004年3月,参加了中国首批赴西非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在西非建设首个海外雷锋展室、走进当地大中小学校宣讲雷锋故事、完成一次次艰难险重的任务、为当地居民解决难题,不仅赢得了掌声,也将“雷锋”刻在了利比里亚人民的心中。 周道海向记者讲述在利比里亚宣传雷锋精神的经历。(左图为本报记者杨靖岫摄,右图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张晓丽

二月春寒料峭,记者走进了尚未到开学季的抚顺雷锋学院,胸中涌动着无限激情。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踏上抚顺这片热土,每一次都是关于雷锋。新时代,“雷锋的故事”正在不断续写,这次的“主笔人”是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几十年来人们总是习惯地把它称为“雷锋团”。他们将“雷锋”带出国门,在西非的红土地上续写雷锋故事。

上午10点钟,在雷锋学院三楼展厅,雷锋团原副政委周道海由其中的一张照片讲起了雷锋团远赴西非维和的故事,带着我们的思绪飞到那个遥远的国度——利比里亚。

利比里亚少年“想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周道海首先给记者展示了自己拍摄的一张照片。从照片上看,这是一场在异国举办的活动,大部分参与者是黑皮肤的少年,但让人感到熟悉的是会场上悬挂的横幅上的汉字“大吉达省读《雷锋故事》演讲会”,还有就是悬挂于主席台中央的雷锋照片。

周道海介绍:“这是2004年11月25日,历经14年战争创伤的利比里亚大吉达省迎来了第一次‘和平’聚会。”1000多名学生、市民和工商界代表聚集在刚刚修缮一新的大吉达省政府礼堂,参加这场特别的演讲会。“那天学生们齐聚一堂,气氛很热烈。”

演讲会上,最令周道海印象深刻的是荣获演讲第一名的学生克里斯蒂娜,她不仅能流畅背诵雷锋的名言警句,还能熟练讲出《雷锋故事》中的任何一个章节。“我喜欢雷锋,不,应该说我爱雷锋,他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帮助他人,我也想成为一个像他那样的人,真正做一个为利比里亚人民无私奉献的雷锋。”质朴的话语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感到无比温暖。

为什么这些外国朋友如此崇拜雷锋?一切要从雷锋团远赴西非维和说起。“出国前,我们就决心在维和过程中,把雷锋精神传播到非洲。”周道海是这次海外学雷锋活动的政工组长,出国前的半年时间里,他积极组织力量翻译、印刷了中英文版的《雷锋故事》,制作了雷锋铜版像,扩印了200多幅反映雷锋生平事迹的图片和部分文字资料。

2004年3月,雷锋团275名官兵,作为中国第一支工程兵维和分队来到饱经战乱的利比里亚。因为前期准备充足,在周道海的带领下,他们迅速在营区布置好了一个150多平方米的雷锋事迹展览馆,先后接待了600多名当地群众、政府官员及其他国家维和部队官兵等前来参观。同时他们还利用执行修路、架桥的有利时机,向利比里亚19所大中小学宣讲雷锋故事、赠送《雷锋故事》和雷锋铜版像。

“这里的学生们拿到书,会第一时间打开,朗读其中的句子。”周道海说,老师还会这样要求学生:“不能把这本书拿回到家里藏着,必须和你的同学分享,必须保证你身边每一个同学都看过这本书并了解雷锋的故事。”

抢险结束后,当地群众高呼“Chinese LeiFeng”

初次踏上这片土地,利比里亚的人民甚至连“中国”都不太知道,但当部队结束任务回国时,“学雷锋”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学雷锋不能光靠讲,还要看怎么做。”周道海说,“在当地,中国维和部队就是‘活雷锋’。”

他们是救火英雄。一天晚上,刚刚进入梦乡的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指挥员突然听到哨兵的报告,附近有一户居民房子着火了。部队迅速行动,3分钟内集合完毕,拿着救火工具冲向现场,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奋战后,大火被扑灭,这户人家8口人全部脱离危险。

他们是天降勇士。6月19日,位于绥德鲁市中心供水站的两罐1000多公斤氯气发生了大量泄漏,周边的树木、杂草迅速枯黄,蚂蚁、青蛙、蜥蜴这样的小动物僵死一地,2000多名居民被迫离开他们的居所。而派驻利比里亚的维和部队中并没有防化部队,经过商讨,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请求中国工兵进行救援。雷锋团维和官兵组成的抢险队冒着还在不断泄漏的氯气,将罐体进行密封和捆绑,运送到郊区。任务圆满完成,当地群众纷纷到路旁欢送,他们高呼:“Chinese LeiFeng(中国的雷锋)”,挥手向中国抢险官兵致谢。

他们是生命卫士。有一次,部队在完成塞斯特斯河架设贝雷钢桥的连接工程后,准备登车返营。就在这时,一个抱着孩子的黑人妇女哭喊着越过警戒线。原来,她的孩子那乌因高烧昏迷,而附近唯一能进行抢救的医院在河的对岸,她希望官兵能够让她和孩子通过这座正在架设中的钢桥到对岸去。当时大雨滂沱,为了这个鲜活的生命,官兵们纷纷要求继续施工。经过6个小时的奋战,钢桥提前建好,打通了生命通道,那乌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转危为安。

为期一年的维和行动中,雷锋团抢修道路、架设桥梁、扑火救灾、打井供水……做的好事多达500多件次,得到了利比里亚人民的真心爱戴。

一次,中国维和部队两辆拉运沙子的运输车突遇暴雨,陷入淤泥中。附近两个村庄的村民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冲出来,冒着大雨从家里抱来木板、劈柴帮助中国官兵垫车轮、挖车道。这些村民有80多名,年龄最大的是78岁的老酋长,最小的是仅有6岁的男孩艾勃。大家全然不顾大雨瓢泼,直到把两台车全部救出来,才依依不舍地和中国官兵挥手道别。

利比里亚外交部长尼梅利在视察维和部队时,十分感动地说:“中国工兵像为自己国家搞建设一样帮助我们搞建设,我很感动,我实在找不出表扬你们的语言了,谢谢你们。”

中国的雷锋,世界的雷锋

在雷锋事迹展览馆的留言簿中,上文提到的那名被雷锋团维和官兵帮助过的叫那乌的小男孩留下了小手印,他的母亲在旁边用英文写了一段话:感谢叫“雷锋”的中国军人,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而我们也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湖南望城雷锋纪念馆找到了许多外国观众写下的留言,他们的留言汇成一句话:中国的雷锋,也是世界的雷锋。

周道海说:“和雷锋团一样,每一支走出国门的队伍都是宣传雷锋精神的火种,让雷锋精神燃遍世界的每个角落。”在马里最高气温近50℃的旱季,中国维和部队不到4个月就建成一座二级医院;在柬埔寨,中国维和部队创造了“一天架一座桥”的神话;在南苏丹的农村,民众生活贫困,卫生条件落后,中国维和部队每到一处建立临时行动基地时,都会搭设简易诊所,挂起醒目的红十字标识,为当地村民开展义诊……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非洲暴发,危急时刻,中国维和部队坚守岗位,工兵分队维护着利比里亚地面大动脉畅通;2018年,埃博拉疫情再次来袭,中国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先后跋涉两万余公里开展巡诊,诊治病人358例。

如今,雷锋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的青春品格与热血奉献蕴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一种面向全人类的大爱精神。有人因此写下了这样的话:“雷锋精神就像一滴油,能覆盖整个大洋,使世界更加平静。”

与此同时,许多“洋雷锋”纷纷把《雷锋日记》翻译成多种语言,让雷锋精神传遍世界。美国人罗杰斯就是其中一位,他喜欢收集与雷锋有关的资料,把《雷锋日记》翻译成了英文,推荐给他的同胞。他还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世界各国的人了解雷锋,学习雷锋精神。”

走出抚顺雷锋学院,看着金色的阳光洒在汉白玉的雷锋塑像上,一句话涌上记者心头:“你栽下的是一株幼苗,但你却收获了整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