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厂的时尚转身

辽宁日报 2023年03月09日

曾经的食堂被改造为城市书房。本报记者 韩宇浩 刘芋彤 摄

本报记者 孙大卫

开栏的话

工业遗产,指在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经认定的工业遗存。

辽宁,“共和国工业长子”,工业遗产种类众多、内涵丰富、特色突出。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工业遗产12处,数量全国居前。今年初,省工信部门又公布15处首批省级工业遗产名单。它们,如历史的标签,深镌于岁月的河床之上,浓缩着工业文明,承载着城市记忆,见证着时代变迁。它们的昨天,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它们的今天,如何保护利用、重赋价值?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走进工业遗产,深入挖掘,寻找答案。今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彩绘的车厢、红色的砖墙、整洁的厂房、年代感十足的办公楼……这片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北一路和启工街交会处的建筑群,老中透新,吸引过往的人们驻足眺望。

这里,就是曾经的奉天工场,一座始建于20世纪初、记录着辽宁工业发展进程的老厂区;这里,如今被称为奉天工场园区,一座独具特色、保存完整的现代工业文化城市共享空间。

奉天工场始建于1928年,全称为大信洋行奉天工场,由日资奉天株式会社建设。1958年更名为沈阳冶金机械修造厂,隶属原冶金工业部。这里曾造出了200马力拐曲轴、国内第一台铸钢车间喷抛联合清洗机、第一台连续热镀锌吹气刀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也诞生了轴人字齿轮加工等关键技术,是沈阳市11家重点冶金工业企业之一。2006年,随着城市升级、铁西区开始“东搬西建”,企业主生产区搬迁至沈阳经济开发区。这片“火热”了近百年的老厂区,才“冷却”下来,光荣“退休”。

搬迁后的沉寂,在这片承载厚重工业记忆的土地上长达10年。这期间,厂房逐渐变得破旧,车间也不再完整,直到2017年9月,沈阳城市之梦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进驻,奉天工场才又开启新生。

在经过全面加固、修缮之后,2022年整个项目一期工程竣工,完成了华丽转身,向公众免费开放。这里的一切都和从前一样,却又不一样了。

说一样,是因为主创团队大量收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旧砖进行维修,尽量保留了工厂的原貌;说不一样,是因为红砖内,这里已经成了独具特色的美术馆、城市书房、戏剧创作基地、研学基地。

站在修建于1953年的行政主楼前,曾经在这里工作了31年的老工程师刘凤龙说:“这楼以前是管理区,一楼还有个浴池。你看这是那时的砖,比现在的砖要长些、厚些,颜色不那么红。”

刘凤龙指着主楼东侧的小广场说:“这一圈可是原来的生活中心。这是设计科、印刷厂,那个窗户就是我的办公室;那是卫生所,小病都在这儿瞧;那是食堂,做的红烧肉可好吃了。”

如今,曾经提供喷香饭菜的食堂,已成为周边居民补充精神食粮的城市书房,每逢休息日便有人在这里阅读、自习;曾经的办公室也成了展示、交流的艺术殿堂。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二期工程的修建。除厂房外,还将把大型工业设备、工业零部件、水塔、铁路、烟囱等工业元素深度融入景观设计中,打造具有工业文化气息的公共休闲空间,释放沈阳作为工业基地的独特魅力。”项目负责人武迎秋介绍。

奉天工场,仿若一株百岁古树,在新时代阳光雨露的滋养下尽吐新蕊再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