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帝后哀册堪称“契丹王朝的地宫档案”

辽宁日报 2023年03月08日

宣懿皇后哀册册盖上的契丹文。

辽帝后哀册 辽宁省博物馆珍藏有辽朝中后期三代帝后哀册,共十五石。这些哀册即是墓志,分为册盖和册石两部分,分别镌刻契丹、汉两种文字。册石汉文篇详细记录了帝后生前的丰功伟绩和历史事件,为研究辽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被誉为“契丹王朝的地宫档案”。册盖以篆书镌刻,册石内容则是用当时最流行的欧体、柳体、颜体镌刻,是难得一见的辽代书法神品,即使是契丹小字也是如此。上图为宣懿皇后汉文册盖拓片,左图为宣懿皇后汉文册石拓片。

二龙戏珠图案

鼠肖像图案

本报记者 吴 限

本期导读

简单理解,哀册就是一种玉片,上面刻有颂扬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文字,帝王死后,埋于陵中。辽朝的特殊性在于,帝后哀册就是墓志,这是辽朝首创。辽宁省博物馆收藏辽朝中后期三代帝后哀册。册文用契丹文字、汉字两种文字分别镌刻,详细记录了三代皇帝在位119年间“开拓疆场、东振兵威”等丰功伟绩和历史故事,这些哀册也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契丹文字实物资料。

首次证实辽代书法盛行“欧颜柳”

据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么乃亮介绍,哀册,就是古代皇帝和皇后死后,后人专门为其所写的悼文,内容主要是论定死者生前的功绩等,一般刻在玉简上,然后用金丝、银丝穿连成册,放于石函之内,埋入陵寝中。辽朝哀册的特殊性在于,哀册是以墓志的形式出现,这是辽朝首创。

辽宁省博物馆珍藏数量可观的辽朝帝后哀册,这些哀册也是墓志,字数较多,为研究辽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被誉为“契丹王朝的地宫档案”。

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哀册主要是辽庆陵出土的辽帝后哀册,共15石。有辽圣宗及仁德皇后、钦爱皇后汉文哀册3合6石,辽兴宗仁懿皇后汉文册盖一石,辽道宗及宣懿皇后汉文、契丹文哀册4合8石。这些哀册均为汉白玉材质,体大而厚重,册石和册盖边长约130厘米、厚约30厘米。

从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王朝起,到1125年女真灭辽,辽朝共存在200多年,经历9位皇帝。辽博收藏的是辽朝第六、第七、第八代皇帝及皇后的哀册。

这些哀册同墓志一样,分为册盖和册石两个部分。册盖为覆斗(盝顶)式,分别镌刻契丹、汉两种文字。哀册汉文篇详细记录了辽朝三代皇帝在位119年间“开拓疆场、东振兵威”等丰功伟绩。其中有两合契丹文哀册共有契丹文字1758个,这些契丹文字为研究辽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么乃亮说,除了史料价值外,这批哀册的书法价值同样不容小觑,“由于辽代留下的史料缺乏,长久以来,人们对辽代书法的了解严重不足,甚至出现错误的认识。辽代帝后哀册的出土,让人们首次看到了辽代书法的真实情况。”

辽帝后哀册中,契丹文册盖以小篆为主,册石则以楷体书刻,略带汉字行草风格。汉文哀册盖则以小篆体镌刻,册石内容用楷书镌刻。不论是汉字还是契丹字,每个字用笔遒劲,凿刻精美,厚重庄严。其中圣宗皇帝和钦爱、仁德两皇后的哀册字体具有浓厚的欧阳询风格,是辽代前期书法的典型样式;而道宗皇帝哀册字体体态丰满,撇捺柔和,全无欧体特征。宣懿皇后哀册书法则深受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风格影响,厚重气派,每一字每一画都很严谨精到,堪称是辽代书法的佳作。

宣懿皇后哀册进一步证实“萧皇后”蒙冤案

记者详细阅读了辽道宗宣懿皇后哀册汉文篇。这篇韵文字句优美,用典恰当,赞美了宣懿皇后的同时,也部分还原了宣懿皇后悲愤冤屈的一生。

哀册汉文篇用工整的柳体楷书镌刻,34行,每行32字,共954字,由张琳撰文。其册盖正中刻有篆书“宣懿皇后哀册”六字。四周饰有八卦图案、花纹,四斜面刻十二生肖人物像,四角刻双龙纹,四侧面均饰以二龙戏珠纹,纹饰雕刻十分精致。

据《辽史·后妃传》记载,道宗宣懿皇后叫萧观音,是辽钦哀皇后之弟的女儿,历史上闻名的萧皇后。大康元年(1075年)十一月,她遭宰相耶律乙辛等人诬陷,被道宗皇帝赐死。26年后的乾统元年(1101年)六月,萧观音的孙子天祚皇帝追谥其为宣懿皇后,葬于永福陵。哀册汉文篇简述了她的懿德及才华,以及被诬陷而逝、后来被平反等史事,其中还引用“青蝇点污”的典故来隐喻这段宫廷悲剧。

“这件哀册的记载也勘正了《辽史》记载的错误。”么乃亮说,宣懿皇后册文中明确记载,宣懿皇后葬于“乾统元年岁次辛巳六月庚寅朔二十三日壬子”,也就是公元1101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比《辽史·天祚皇帝纪》中的记载晚一天。

《辽史·后妃传》中记载的萧观音,不仅“姿容冠绝”,且对诗词曲艺尤为精通,有“工诗”之才。她“善谈论,自制歌词,喜好音律,尤善琵琶”。更重要的是,她“有皇后之德,抚育太子之功,足为当朝所称道”。然而这样一位才学出众、德行昭然的皇后,却含冤而死。

史料记载,萧观音作为皇后,因谏阻辽道宗单骑驰猎秋山而被疏远,心生孤独与寂寞,于是写下了一首《怀古》诗:“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唯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这首诗被宰相耶律乙辛等人利用,诬告她与伶官赵惟一私通。1075年,辽道宗赐死了萧观音,将其尸送回萧家。哀册汉文篇在记载这段史实时曾发出感慨:“时不来兮杳隔霄埌,事已往兮空成古今。”“裁念宠渥,失于奸臣。青蝇之旧污知妄,白璧之清辉可珍。如金石之音,默而得振;如镜鉴之形,昏而复新。”

萧观音死后,皇太子欲为母报仇。然而,由于道宗昏聩、不辨忠奸,将太子也杀害了。萧观音母子先后死于非命,成为辽朝历史上的一大冤案。

“萧观音的艺术造诣不仅代表了辽文化的高峰,她的皇室身份、文学才华和悲剧命运也在后世留下影响。”么乃亮说,《辽史》对其记载仅寥寥数语,她的大部分人生事迹与文学作品都被记载于辽人王鼎的《焚椒录》之中,后世流传很广。

辽圣宗哀册内容补充史书记载

辽博展厅里收藏有辽朝第六代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的汉文哀册,册盖上用篆字刻写“文武大孝文皇帝”。册石中记载了辽圣宗“开拓疆场,廓静寰瀛”的伟业。此册文由楷书书写,纵横排列井然一体,用笔遒劲,沉稳含蓄,既全面承袭了欧阳询的端正书风,也融入了当时作为主流书法的颜体。

册盖采用线雕手法刻出精美生动的纹饰。册盖的周围除刻有十二生肖像外,册盖内侧还刻有盛开的牡丹花。牡丹在辽朝被誉为国花,有着“王者之花,富贵之花”的美誉。

“这些册志记录着正史中没有记载的内容,有部分内容可补充史书语焉不详的缺陷,真实地再现了契丹王朝那些让后世无限感慨的风云往事。”么乃亮介绍,辽圣宗耶律隆绪是辽景宗耶律贤的长子,他的母亲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萧太后——萧燕燕。耶律隆绪12岁即位时,由萧太后辅佐。他在位49年,是辽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据《辽史》记载,辽圣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改革法令,任用贤能。辽国在他的统治时期疆域最宽广,东至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长城。辽圣宗在位期间,向西出兵攻甘州回鹘,打通了丝绸之路,势力直达中亚和西亚;向东征服东边部族,修复了东北亚丝绸之路。

么乃亮介绍,历史上的辽圣宗极其热爱汉文化,精通书法、绘画、音律,他推崇诗人白居易,以契丹文翻译《白居易讽谏集》。作曲达百余首,汉文化修养颇高。

哀册中刻有:“暂劳吊伐,永息烽烟。自两朝修聘,已三十余年。”这句简单的记载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在其母亲萧太后的辅佐下,辽圣宗同宋真宗于公元1004年农历十二月签订盟约,使辽朝和宋朝持续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

(本版图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

手记

辽帝后哀册历经磨难终留辽博

吴 限

辽代庆陵,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北70公里处。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朝有3位皇帝葬于此。辽圣宗耶律隆绪及后妃的墓葬为“永庆陵”,辽兴宗耶律宗真及后妃的墓葬为“永兴陵”,辽道宗耶律洪基及后妃的墓葬为“永福陵”。三陵各相距约0.5公里。所以,“辽庆陵”又是3个帝陵的统称。

1920年的春天,有人盗挖皇陵。“庆陵挖出宝贝”的消息刺激了周边的群众,出现了大规模盗挖皇陵的现象。当地政府急忙向上级部门报告,上级部门采取措施追回了大部分被盗文物。

庆陵被盗之事引起了比利时传教士牟里的注意。牟里在当地知事的帮助下潜入3座皇陵,用了5天的时间,照猫画虎地抄录了地宫内4件哀册的原文。它们分别是契丹小字《辽兴宗皇帝哀册》和《仁懿皇后哀册》以及汉字《辽兴宗皇帝哀册》《仁懿皇后哀册》。两块契丹字哀册上分别刻有583字、856字。

从庆陵返回后,牟里将抄录的契丹小字哀册加以考释,于1923年发表文章,披露了辽代庆陵契丹文哀册的发现经过。契丹文字已经失传700年,如今重见天日,并首次用实物证实契丹文字的存在。顿时,“辽代契丹文字重见天日”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巨大轰动。

1930年的春天,奉系军阀、热河省主席汤玉麟派人率工兵营炸开了3座皇陵的地宫门,挖开了皇陵长达百余米的墓道,然后他雇用了几十头黄牛将重达几十吨的哀册从庆陵地宫拖拽出来,运到位于沈阳的汤氏新邸,即辽宁省博物馆原址。

从1935年6月开始,“汤公馆”被辟为博物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了该博物馆,更名为“古物馆”。1948年4月,国民党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了“东北文物迁运保管委员会”,将“古物馆”所藏大批珍贵文物尽数运往北平。辽代庆陵挖出的这些哀册由于体积庞大,体量过重,不便运输,便被列入“缓迁之列”,侥幸留存于“汤公馆”之中。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在“汤公馆”成立“东北博物馆”,1949年7月开馆。1959年,改为“辽宁省博物馆”,这批辽帝后哀册便珍藏在辽宁省博物馆,直至公开展览,终与广大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