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美术馆是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乡村美术馆。(资料图)
大人孩子围坐在一起,跟满族剪纸非遗传承人学习剪窗花。(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杨 竞
核心提示
满族剪纸基地、满族秧歌基地、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乡村美术馆、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这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让新宾满族自治县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近日,全国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公布,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入选,反映出我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成果。
特色“村晚” 为村民搭建交流舞台
“大红灯笼挂起来了,欢快的舞蹈跳起来了,优美的歌曲唱起来了……”元旦春节期间,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红旗村的“村晚”让很多老百姓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据了解,红旗村每月15日和月底都要举办一次“村晚”,逢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还要加场,算下来,一年里要举办“村晚”三四十次。“村晚”节目内容根据主题选定,不重样,有歌曲、舞蹈,也有乐器演奏、诗朗诵等受到村民的欢迎和喜爱。
红旗村党支部书记王亚斌说,从第一次办“村晚”到现在,村里已经举办了205期,参演人员也从最初的二三十人扩充到现在的100多人,很多老演员没事时就琢磨表演,一些新秀也跃跃欲试,闲暇时或唱或跳,为的是把自己拿手活儿练得更好。新老演员还经常交流,农家院、村部活动室、田间地头都是村民们的排练场,大家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全省持续举办的‘村晚’活动及结合当地文化和乡村旅游特色办‘村晚’等,形成一村一特色的‘村晚’公共文化品牌,让农民群众从台下走到台上,从观众成为主角,收获乡村振兴的喜悦与文化滋养。”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舒晓燕说。
村美术馆
为百姓打开多彩世界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村晚”活动,只是我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一个缩影。
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是我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统计显示,近年来我省已创建28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示范点及2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示范点和480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
“每次开展文体活动、看书都要来镇上,路远了点,活动场地少了点……”之前,新宾县的不少村民表示,“能不能让文化设施离我们更近一些?”于是, 新宾县探索把文化服务点搬到了老百姓家门口。新宾县永陵镇嘉禾村建了村文化馆、村史馆、美术馆、图书室等。村史馆,通过一幅幅村容村貌、人文特色、历史沿革、农村生活变迁等图片和实物的展示,让村民追溯曾经的记忆,感受到时代的巨大变化,从而更爱自己的家乡。
嘉禾村以文化馆为依托,成立了辽宁省内首个村级文化团体——嘉禾民族文化艺术联合会,吸纳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剪纸传承人关长胜等文化艺术爱好者50余人,涵盖文化、音乐、书画、根雕、摄影等。嘉禾美术馆也成了辽宁首个乡村美术馆、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乡村美术馆,极大地丰富了周边村民的文化生活。
说起嘉禾美术馆,嘉禾村驻村“第一书记”姚铁石很自豪。他说,馆内陈列着许多以满族历史文化、传说、习俗为题材创作的书画、剪纸、陶瓷等民间艺术作品,已成为当地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基地及部分高校的创作、教学基地。“馆里收藏的那个代表满族历史的‘金代大瓮’,高70厘米,上口直径50厘米,中口直径60厘米,底口直径30厘米,展示了女真人的历史文化遗韵,吸引许多人来看了。”姚铁石说。
文旅融合
为群众铺平致富路
为了让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延伸到基层,我省各地以精细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积极培育青少年、老年等文化社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活化利用,打造高品质特色文化乡村,持续推进群众家门口基础设施建设。新宾县围绕各乡镇非遗资源,建立了新宾镇满族剪纸基地、永陵镇满族小学剪纸基地、平顶山镇中心校剪纸基地、北四平乡中心小学剪纸基地、平顶山镇大琵琶村满族秧歌基地等。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打造了永陵镇赫图阿拉村、上夹河镇腰站村、木奇镇大房子村、新宾镇蓝旗朝鲜族村等一批保留民族建筑、工艺、习俗的特色村寨。
文旅融合,既传承保护了民俗文化,又促进了农民增收,使广大群众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新宾赫图阿拉村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赫图阿拉城脚下,依托厚重的清前文化和浓郁的满族风情,将现有民居、庭院升级改造成特色民宿,连续多年举办满族农庄过大年等特色民俗活动,发展满族风情乡村游;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开发生态休闲游。通过文旅融合,引领该村村民逐步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