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创意不能变成搞怪

辽宁日报 2023年02月17日

李 翔

怎样“推陈出新”是传统文化一个永恒的话题。年轻人把段子写成春联,把表情包刻成印章,把《兰亭集序》临摹在蛋糕上……最近,这些以“旧瓶装新酒”模式传播传统文化的行为,在登上网络热搜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对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的95后年轻人而言,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能够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有数据显示,兔年春节期间,国风IP礼盒订单量同比增长300%,其中中国传统元素、国潮风格是新春礼盒消费者选择最多的产品元素,占62.2%。可以说,无论是作为创作者还是消费者,年轻人都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在年轻人玩转传统文化的同时,很多人也敏锐地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商家把消费者视为待收割的“韭菜”,没有练好“内功”便急于“下场”。打开淘宝,定制各类印章的商家甚至还推出了“少玩手机多看书”这样的大白话,本来古意满满的篆刻图章,沦为了搞怪。形象设计时,形式大于内容,片面地堆砌文化符号,并没有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与当代时尚元素进行充分有机整合,甚至还有商家热衷于单纯的“山寨”或模仿,导致大量相似的款式不断涌现,产品同质化严重,给消费者带来了糟糕的购物体验。

其次,把传统文化纳入年轻人的话语体系,是对传统文化解构重组的过程,或多或少地导致了权威性的消解,从而出现导向性问题。比如在创作春联时融入年轻人喜欢的“梗”,甚至全部用表情包或者化学元素符号写成,乍看趣味横生,但“富如东海长流水,瘦比南山小蛮腰”,横批“富瘦双全”这种春联很容易让小孩子忘记春联的真正含义和写法,从而消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矜持的美感。就如同描述失恋的感觉,古人可以吟诵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若是换成“梗文化”的表达方式,大概就成了“我这心捧出来跟饺子馅似的”……这不叫创新,而是轻慢。

当然,传统文化再博大精深,如果传播方式不被受众接受,也将毫无意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必须在“坚守”与“创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今年央视春晚备受好评的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就非常好地把握住了这个“度”。一方面,这个节目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美学,凝夜紫、海天霞、远山黛……歌词中每种颜色的名字都印下了深刻的中国烙印,网友直呼这是中国人才懂的浪漫;另一方面,节目中又融合了现代的潮流时尚,将42种颜色巧妙地嵌入歌词,用轻快的节奏通过演绎者的声音传递出来,平面的颜色通过精心的制作剪辑,展现出立体的效果和视觉冲击,直抵观众内心。

从《满庭芳·国色》的成功案例不难看出,弘扬传统文化固然需要天马行空的创意,但没有分寸感和边界感是不行的。只有把握好这个“度”,传统文化的内核才能与现代的演绎方式完美结合,为不同年龄段的受众接受,从而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