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当天,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城高跷亮相沈阳中街。 本报记者 万 重 孙海涛 摄
本报记者 谭 硕
看秧歌、听鼓乐、剪窗花、吃糖人……丰富的非遗年货,热闹的非遗表演,传递出浓浓的年味。小年至元宵节期间,我省组织开展多项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兔年添新福”非遗年货节、“景上添花”非遗进景区、“舞动新春”非遗进乡村 、“辽海情韵”元宵节非遗综艺专场以及“微赏年俗”非遗短视频推介、“非遗好戏”精品展播、朱碌科黄河阵非遗活动陆续上演,让全省群众感受浓浓的年味。
1月14日,伴着秧歌音乐,盖州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林世敏和搭档一起,舞动着手中的影人,一旦一丑,诙谐俏丽、幽默有趣的表演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观看。
林世敏正在参加的是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联合主办,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策划承办的“兔年添新福 文化过大年”2023年辽宁省非遗年货节活动。她和来自全省的200余名非遗传承人齐聚沈阳,在1月13日到15日3天的时间里,集中展示了近50个非遗项目,展现了传统新年热闹场景。
此次非遗年货节以“非遗+商场”“线上+线下”模式,通过“逛大集”“赏非遗”“购年货”“享福礼”“品年味”5个活动板块,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
观看抚顺地秧歌、东北二人转、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古典戏法等非遗项目表演,品尝满族黏豆包、蒙古族牛肉干、海城馅饼、传统芝麻糖等来自全省各地的传统美食,买上几件沈阳满族刺绣的挂件、新宾满族剪纸的窗花、李氏民间掐褶纸的灯笼、凤城满族荷包等寓意吉祥的非遗手工艺术品。在非遗年货节活动现场,观众们体验着传统新年的乐趣,纷纷表示“见到了许多之前听说过但没亲眼见过的非遗项目”“感觉特别有年味”“孩子们很喜欢”“能够体验到传统非遗文化,很有意义”。
1月14日,辽宁鼓乐《红红火火》、海城高跷《浪不尽的关东情》在沈阳中街中央里文化旅游景区上演。作为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景上添花”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首场演出,热闹喜庆的氛围一下就吸引来了众多市民、游客。一曲过后,欢腾、热烈的海城高跷《浪不尽的关东情》接续上演。舞台中央,生、旦、丑等不同行当扮相的演员站在高跷上,翻飞灵活,演出精彩纷呈。伴着活动现场的锣鼓声和叫好声,人们感受到传统年味越来越浓。
非遗文化不仅在线下受到大家的欢迎,在网络上也备受网友喜爱。在辽宁非遗公众号、短视频等多个线上平台,“剪窗花”“捏面花”“年味道”3个系列微视频正陆续和网友见面,精彩纷呈的非遗文化展示,让该系列视频收获了许多点赞。作为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的“微赏年俗”非遗短视频通过展示东北新年剪窗花、剪墙花的年俗传统,以及辽宁各地新年特色面塑、特色美食的制作过程,让网友在边看边学的过程中,感受辽宁非遗文化的年俗与年味。
共享非遗,共庆新年,非遗进景区、非遗进乡村等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还将在辽宁各地陆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