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民俗 过大年

辽宁日报 2023年01月18日

福(甲骨文)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春节将至,在法库县财湖水库举办的舞狮活动为大家献上新春祝福。安润涛 摄

朝阳市迎新春文化惠民演出在朝阳人民公园举行 本报特约记者 仇一军 摄

大连市西岗区双兴社区开展“非物质文化进社区,木版年画暖新春”活动,让社区居民在浓浓的年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报特约记者 王 华 摄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每逢过年,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村锡伯族人家都要请出“喜利妈妈”保佑家庭平安、期盼美好未来。 本报记者 杨靖岫 摄

沈阳故宫挂门神迎新春。 本报特约记者 张文魁 摄

朱忠鹤

在中国北方传统小年的前一天,两幅门神画被挂上了沈阳故宫东大门上。沈阳故宫在春节期间悬挂门神的活动已经持续多年,每年腊月二十三前悬挂,正月十五后撤下。

沈阳故宫的十足年味儿,只是全省上下喜迎新春佳节的一个代表。贴春联、挂门神、写“福”字,这些春节的传统习俗贯穿古今,已经成了百姓家中过年必不可少的元素。大红的“福”字,喷香的水饺,摇曳的灯笼,喜庆的舞蹈,还有洋溢着喜悦之情的孩子的笑脸,“年味”就这样在辽宁的许多基层社区里热烈地蒸腾着。喜庆的舞狮、热烈的高跷、精美的刻纸……在我省,一大批与新春佳节相伴相生的非遗项目让年味儿更浓了。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辞旧迎新、互致祝福的背后是向上向善的文化力量。新的一年,面对未来,把“福”迎来,把希望、梦想、期待写进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