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辽宁日报 2023年01月16日

本报记者 李 越 胡海林 孔爱群

■省政协委员隋国民:发挥科技“乘数效应”,将“土特产”文章做精彩

■省政协委员马廷东:用好“小气候”,塑造好品牌,闯出大市场

■省政协委员王印红:乡村环境建设应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

辽宁作为农业大省,地处经济发展的黄金纬度带,这里富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禀赋,是我省殷实的“家底儿”,是我省打造农业强省的底气。

2022年,我省立足打造“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围绕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农民增收稳势头提后劲,扎实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农业强省建设基础。

2023年,我省如何继续发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聚焦产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精耕细作打造现代农业“金扁担”,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连日来,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现场,委员们集众智、建真言、献良策。

日子火起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底线任务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消除绝对贫困后,如何持续发力,乘胜追击,增强脱贫户的内生动力、“造血”能力,杜绝返贫风险?各地区基础不同,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广大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不因为取得一定的成果就‘鸣金收兵’,要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隋国民委员表示,可通过加强科技帮扶专家团队建设,把好技术高效输送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尤其对于脱贫地区,更应加强智力支持,增强其内生动力。通过“科技+”帮扶模式,因地制宜在各地打样板、树典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助农增收,至关重要。”在马廷东委员看来,现阶段的乡村振兴,要建立在夯实脱贫攻坚成果上,多渠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向这一目标努力,就业和创业是有效的路径。因此,应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勤劳致富、自力更生的精气神,发展到人到户类产业帮扶项目,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鼓励引导大家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幸福生活。

“还应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撸起袖子加油干。”王印红委员表示,近年来自己所在村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更多的村民有活干、有钱赚,日子越来越红火。村集体收入由负债到盈利,村民人均月收入可达6000元至8000元,大家的生活更有盼头、有奔头。

产业强起来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

如何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特色产业,委员们持续热议。

王印红表示,自己所在村一直以水稻种植、鱼塘养殖为主导产业,近年来又大力发展北虫草特色产业,目前已初具规模。这种依托一方水土孕育的丰富乡土资源,打造有认可度、有竞争力的地方优势产业,恰好是强产业的应有之义。

马廷东来自有着“中国草莓第一县”美誉的丹东东港市,他以自己在乡村一线发展多年的经历和感受现身说法:“产业要做强,必须有特色,且各地应主动挖掘所在地区的区位优势,充分用好当地‘小气候’,坚持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差异化发展之路。”他同时强调,应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通过发挥好一个地区的产品规模优势,抱团闯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将“土特产”文章琢磨透、做精彩,除了要用好资源优势,更要依靠科技力量。隋国民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科技力量不可或缺。要做到优势特色农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必须紧盯农业发展前沿,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发挥科技的“乘数效应”。作为全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省农科院正在用其努力取得的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研发的一批重大农业关键技术,打造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典型样板,为全省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农村美起来

人居环境换新颜,美丽乡村入画来。

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备受委员们关注。

“近年来,随着生活品质提升,农民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对人居环境、乡村生态等也有追求、有要求。”王印红说,应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对农村公路、电网、供水等基础设施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让人居环境“面子”更靓,“里子”更实。

接地气、听民声、顺民意同样重要。马廷东表示,建设美丽乡村是民生所盼、民心所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提高建设内容与农民生活的契合度以及建设工作农民的参与度,重点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并围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隋国民表示,要推动美丽乡村有质的改变,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要加强顶层设计,同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在系统治理、长效治理中实现乡村环境的持续改善。未来,也应通过研发和示范推广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治理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