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打开辽宁精品文物

辽宁日报 2023年01月12日

张 颖

能让我们回望过去时光、感受昔日生活的重要载体就是文物。它们经历漫长岁月抵达这里,带着斑驳的锈迹和历史的回响。以文物之名,我们得以窥见时间的浩荡,见证光阴的刻痕,感受文化的根脉。

辽河是辽宁人的母亲河,她从远古走来,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和生民,也催生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辽河文明。你可以走进28万年前的营口金牛山遗址,与原始人对话;也可以穿越到5500年前的红山时代,去看看牛河梁的匠人是怎样脑洞大开,雕磨出了那些纹样独特的玉器;还可以穿回到金戈铁马的辽金时代,在契丹文字消失之前写下文字密码……

作为文物与考古资源大省,辽河文明的传承同样具有不断点、不断代的特点,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均有较完整的序列,其后从商周、秦汉、隋唐、辽金元一直到明清时期,也均有珍贵文物留存。这些称之为“国宝”的文物正是中华文明和辽河文明的见证者。

从2023年1月3日起,辽宁日报推出大型全媒体策划“国宝在辽宁”,从辽宁众多国宝中精心挑选了30件文物加以展示。每件文物都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是先民的智慧结晶,是打开和诠释历史的一扇窗、一把钥匙。它们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深刻影响着当下的生活以及遥远的未来。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想要深刻领略国宝留存的文化密码,需要有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文物知识。作为“国宝在辽宁”的子系列,今天同步推出的“国宝密码”特刊,试图为读者编写一部辽宁精品文物的“品鉴说明书”。特刊将分品类介绍辽宁文物的共性和鉴赏文物的基本知识,希望让读者在面对国宝时,不仅能直观感受到器物之美,触摸先人跳动的脉搏,还能更加深刻地读懂国宝留给我们的特别提示。

特刊选择的文物品类包括:玉器、青铜器、辽瓷、书画、缂丝、刺绣、碑志、印玺、铜镜等。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报道组走进辽宁省博物馆,邀请了多位专家为我们“上课”。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新颖生动的介绍,填补了我们的很多知识空白,解决了我们的很多疑惑,同时又让我们产生了很多新的猜想,比如:红山先民为何“唯玉为葬”?著名的玉雕龙上,雕刻的到底是猪还是熊,或者其他?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出土的大批窖藏青铜器的主人是谁,他们是如何在遥远的商周时期来到辽宁?契丹曾是北方最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它的文字是如何创造又是如何消失的?刻在碑志上的契丹文字能够最终被破解吗?辽瓷为何偏重绿色,是烧制技艺不到位,还是对草原的向往成就了“艺术来源于生活”?

带着这些猜想,再去赏鉴文物,眼光就会完全不同。或许对很多从事文艺创作和文化创意工作的人来说,还会产生更多的灵感。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首先来自热爱、热忱和懂得。

当然,国宝的故事说不尽,文物的知识也非常博杂,岂是一期特刊所能尽数。如果您能从中感受到文物的魅力,感受到辽宁文化的魅力,得到文化滋养,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同一星空,时光荏苒。文物说话,我们洗耳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