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题写校牌是生动的艺术实践

辽宁日报 2023年01月12日

高 爽

最近,常州一中学用学生书法当大门校牌的举动引发不少网友的点赞。新闻中介绍,该校启动了“你的名字我来书写”活动,把校牌的“题字权”交给了学生,每个月更换一次校牌,被选中的学生题字在校门口悬挂之后还会被永久保存在学校的档案室中。

“我为母校题写过校牌”,一定会成为题字者一生的珍贵回忆。且不说他们,笔者在读到这篇新闻的时候,也开始回想自己在母校留下了什么。光是这个回忆的过程就美好极了。

这件事之所以被大家一致认可,至少因为几点:一是表达出对“中奖”学生的尊重、认同和鼓励,平等和尊重对学生来说弥足珍贵;二是弘扬了书法艺术,书法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之一,在横平竖直和黑白之间感受美、产生哲思,这是最好的美育;三是让更多学生的才华和兴趣被看到,这一点还可以推而广之,很多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才艺和感兴趣的领域,或许还可以鼓励学生创作校歌、班歌,甚至把校园里的花坛交给喜欢园艺的学生去打理也未尝不可;四是在学生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增加了才艺的比重。教育界一直在谈淡化成绩意识,但究竟该如何淡化?写一手好字可以为自己加分,或者擅长打球游泳、歌舞绘画,都可以为自己加分,只有在这样的时候,出现了更多的选项,才会让分数的比重降下来。

还有一点,笔者觉得也非常重要,那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艺术实践机会。

现在一提到素质教育,常常想到的就是学一门艺术,无论是吹拉弹唱还是琴棋书画,培养的路径几乎一致:报班—找老师—反复练习—考级或参加比赛,拿到证书或奖状后就算完事。这样的素质教育,跟应试教育几乎没有区别,大多数孩子被教育的过程也通常会变成一个兴趣逐渐递减的过程。

而如何能让孩子们保持住兴趣呢?就是要给他们提供更多分享和展示的机会。新闻中说,首位题写校牌的学生练习书法不过三年,写得有多好肯定说不上,校方也无意在校门口举办优秀书法作品展,这足以说明他们是谙于美育之道的。美育不是练习技术、积累知识点,最终培养出震惊天下的少林扫地僧,或者把每个人培养成专业的文化工作者,而是将所学不断用于实践,让艺术滋润心灵、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毕竟校牌的展示,一年最多不过12个作品、12个擅长书法的孩子,学校还可以有更多形式、更多内容的交流展示活动,让学生们在众人面前表演自己不太成熟的技艺,在展示的过程中建立信心、增强兴趣。

如果再拓展开来,也不光是孩子,成年人的文化生活也是同样的道理,各类读书会、各种发烧友的社群,黄昏时分广场中跳舞的人群,网络上面对镜头表演的主播,同样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展示和分享,堪称绝佳的艺术实践,哪怕技艺没有多大提高,至少你喜欢一件事的快乐是一定会增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