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门是通向春天的

辽宁日报 2023年01月11日

张福艳

腊月是一座城堡吗?要不怎么能有门?腊月的门是什么样子的,又朝哪个方向开?人们浩浩荡荡地进入腊月,仿佛去赶一个盛会。把冬天分成段,从冬至起开始数九,到惊蛰,九尽桃花开。腊月在节气小寒与立春之间。一进了腊月门,乡下的脚步就变了节奏,平添一种紧迫感。

腊月的门好像也有开关,是零星地响在小村上空的爆竹最先叩开腊月的门。融化掉门窗上一层厚的霜雪之后,大团大团白热的蒸汽又冲开了屋门,顺着檐头释放到冷空气里,这时,一锅一锅的黏糕就蒸好了。刚出锅的黏糕当然是嘎嘎黏,可后来,它们又被切成片儿,盛在厢房的大缸里,冻得梆梆硬。也许是“黏”与“年”谐音,“黏糕”即“年高”之意;我们的土地盛产黍子,黍子是和腊月密切关联的作物,它脱皮后叫大黄米,这种金黄色的糯米最适合蒸黏糕。也许是我们这里地处塞北,只有吃了黏糕才能抵挡住数九隆冬的寒气。所以,快过年的时候,我们总要吃黏糕。用大黄米做的美食不仅有黏糕,还有豆包和腊八粥。蒸黏糕是在蒸屉上先撒匀烀好的豆,然后边烧火边撒黄米面,在糕的最上层再撒上一层豆。蒸豆包时,要像蒸包子一样先把黄米面揉成面团发酵好,捏成面皮,再包上豆沙馅。

随着清晨里一声连一声“嗷嗷”的猪叫,腊月的门已经四敞大开了。有年猪的人家要杀猪请客。老家的杀猪大餐上,有四到多个碗碟不等,但三样主打菜是一成不变而且不可缺少的,即血肠、清炖肉、老汤酸菜烩猪血。首先端进屋子里的是冒着热气的猪血,放在热水锅里凝成有丝窝的血豆腐。新出锅的血肠醇香,回味无穷,是纯正的杀猪菜味道。清炖肉,主人把肉用刀切成十几块方块放在大锅里煮,不一会儿,一丝诱人的香味就直往鼻子里钻,那煮肉的汤就叫老汤。煮透的大肉块再被切成小的肉块,放在大锅里炖得油渍渍喷喷香。老汤酸菜烩猪血是在大锅里炖的最后一道菜,也是客人随吃随添的一道菜。酸菜是从大缸里捞出来的,三两个女人负责切酸菜,也不知道切了多少酸菜丝,放上切好的血块,直到添上两瓢汤时,锅里的菜已经涨到锅沿。这道菜放到锅里的时候,就开始放桌子等客人了。用自家做的纯正杀猪菜来答谢邻里亲朋,是乡下遗留的风俗,极富人情味。

乡村大集也是年味和乡情最饱满的地方,进了腊月门,更具场面感。乡下的集市往往开在几十亩地见方的空地上,上可仰视行云,下可俯视草莽,平整、开阔、敞亮。南北商贾、大小摊贩、老少乡亲行走于此、畅叙于此、谈笑于此,无不心气充盈、精神爽朗。辽西农村的集市真有幕天席地的气场和吞吐万象的气概。辽西乡村通常逢每月日期尾数的1、5、8,3、6、9或1、4、7为集日,即大约每三天一个集日。集市容纳的商品足够多,从服装鞋帽到日用百货,从鸡鸭鱼肉到五金日杂,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过年的对联、灯笼、剪纸铺天盖地、红红火火,传统地域特色小吃如缸炉烧饼、特味羊汤等都是现场制作,风味十足。四面八方的人云集在方寸之地交易,各取所需,备足年货。

以时间为节点,腊月应该是几进几出的院子,有很多道门,过每道门时,相应做每件事。比如腊八吃粥, 腊月廿三祭灶,大年夜守岁。在寒冷的腊月食粥,热腾腾的粥既可果腹亦可御寒,粥里包含了温暖、圆融、欢喜、结缘等意义。祭灶的糖葫芦是为了给灶王爷粘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腊月有门年有根,进了腊月门,不知不觉就到了年根儿底下。腊月里的童谣告诉我们,腊月的每一天都是有安排的。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子,廿五做豆腐,廿六煮大肉 ,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无论忙腊月还是闹正月,人们是欢喜的。走入腊月的门,一九一个台阶,攀上一个又一个的台阶,每天离年近一点点,腊月的门其实是通向春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