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旭提醒——

新冠重型及危重型高危人群要做好常规监测

辽宁日报 2023年01月11日

本报记者 王敏娜

哪些人是新冠重型及危重型的高危人群?容易发展为重型及危重型的高危人群在家里可以做哪些常规监测?什么情况需要就医?围绕人们关注的这些热点问题,1月9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旭给予一一解答。

李旭介绍,近日,我国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根据这一最新诊疗方案,目前以下几类人群被认为是发展为重型及危重型的高危人群:年龄大于65岁,尤其是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有慢性基础疾病,包括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及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患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者;肥胖者(体质指数≥30);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以及重度吸烟者。

“以上这些人群虽说发展为新冠重型及危重型的风险增高,但不必恐慌,需要注意在家里做好一些常规监测和预防。”李旭说,居家常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新冠病毒感染本身带来的影响的监测,首先是监测呼吸系统的一些变化,比如是否有气短或者呼吸费力的表现,是否有活动耐力的下降,呼吸频率是否增快,还可以利用指脉氧夹测指氧饱和度。对于新冠病毒感染者来说,如果上述症状加重,或者呼吸频率≥30次/分,静息状态吸入空气的情况下指氧饱和度在93%以下,都提示可能肺部受累,需及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尤其是老年人感染后,呼吸困难等不一定很明显,此时就需要格外留意有没有出现神志变化,如萎靡、淡漠等。有一些人还可能因为发热,应用退热药后大汗,如果摄入水量不够,会出现尿量减少。此外,感染者在家里还可以监测心率变化,如果心率明显增快并伴有胸闷等症状,应警惕心肌受累。

李旭提示,居家做好监测的同时,也应提前做一些防重症的准备。在病程早期,可以服用第十版诊疗方案推荐的抗病毒药,一般是在发病5天之内服用,服用越早延缓或者抑制发展为重症的效果越好。对于具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情进展较快,如呼吸频率增快,呼吸费力,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虽然大于93%,但低于正常值(96%-100%)的人群,可以做俯卧位治疗,建议每天不少于12小时,关于俯卧位治疗方式可以查阅网上相关视频。此外,有些人感染新冠病毒之后,痰液分泌增多,性状黏稠不易咳出,尤其是老年人或者有肺病、脑血管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可以应用一些化痰的药物,锻炼咳痰能力,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发热、咳嗽等症状可以对症用药。

“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两点特别关键。”李旭说,一是加强营养,尤其是摄入一些高蛋白的食物;二是休息好,避免劳累。这两点对于提高自身免疫力十分重要,也是减缓发展为重症、促进恢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