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湖冬捕

辽宁日报 2023年01月05日

宋东泽

卧龙湖,辽宁第一大淡水湖。流域面积1644.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67平方公里。卧龙湖去过多次,最忆是冬捕。

冬季的卧龙湖千里冰封,顿失滔滔。但到了冬捕的日子,就变得热闹和喜庆起来。

冬捕是一种古老的渔猎方式,源于史前,盛于辽金。康平地区曾属辽地,目前境内发现辽金时期遗址多达170余处。小城子的千年佛塔、辽河西岸的祺州城,还有卧龙湖的滚滚流水见证了康平的历史沧桑。

史载,辽代契丹族每当冬季有贵客来临时,有把帐篷搭在冰面上,在帐篷中用铁器将冰面磨薄,主人陪同客人观看鱼儿在冰下游动而取乐的习俗。到了饭点,再将冰面击破,鱼儿跃出水面,现捕现吃,十分鲜美。民间有“秋打插江鱼,冬打稳水鱼”之说。

冬捕最关键的是“打冒眼”,也叫“打冰洞”。“打冒眼”就是通过观察冰层、辨别风向后,找寻隐藏在厚厚冰面下的神秘密码。只有这个“眼”选得准、选得好,渔网下去后,众鱼才能鱼贯而入,游走进网。

“打冒眼”是对渔把头猎捕技艺的考验。“把头”,蒙古语是英雄的意思。渔把头,是渔猎部落的灵魂人物,通常具有丰富的渔猎经验,被渔民们信任推崇。

狗皮帽子、大皮袄、棉乌拉、红腰带,一大早,渔把头带领众渔民竞相亮相。现代的羽绒服原本可替代大皮袄,但渔民们这身装束不仅是为御寒,更是薪火传承的体现。

“上冰喽!”渔把头划破天际的一声呐喊,在茫茫的冰面上如炸雷般响起,打破了冬湖的沉寂。

渔把头手拿冰镩子,找到“冒眼”,双手高高抬起,用冰镩子全力凿向冰面。厚厚的冰面,被凿出一个冰点,一下、两下、三下……有人凿,有人将凿下的冰块、冰屑及时清理。几镩子下去,冰槽子便显现出来。冰槽子需要细致打磨,不光滑容易刮渔网。最原始、最传统的捕鱼方式,一直被后人所保留,成为文化遗产。

冰槽子凿好后,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到来。渔把头用冰镩子使劲砸向冰槽,直到砸穿一个洞。大网徐徐入水,一股水流瞬间涌出,随着水流,各种鱼类竞相入网。大网缓缓移动,众人齐拉绞绳,喊声惊天动地。此时,冰下已用渔网形成一堵严实的“墙”,随着人力、绞盘和绳索的拉动,大网徐徐展开,大鱼网罗其中,小鱼则可穿网而过,决不竭泽而渔。

“出鱼喽!”随着渔把头一声洪亮的吆喝,雾气腾腾的卧龙湖开始沸腾起来。几个小时的等待之后,长达千米的大网在几十个渔民的协作下被缓缓拉出。

鲤鱼、鲫鱼、鲇鱼、嘎鱼、草鱼、胖头鱼……一条条泛着光的鱼在水雾间欢腾跳跃,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众人齐声喝好,渔民们满眼笑意,周围响起阵阵掌声和呐喊。游客们迫不及待地等着头鱼,好抱着它合影、纳福,刺骨的严寒早已忘在脑后。

头鱼拍出大价钱,剩下的鱼游客便争相抢购,康平县内靠水吃水,也有众多以做鱼为主的饭店。辽河鱼生长缓慢,肉质紧致细腻、营养丰富,无论是煎炒烹炸还是酱焖调汤,都可谓是人间美味。

此时,银装素裹的卧龙湖广场,热闹非凡,冰上自行车、雪地摩托、碰碰球、马拉爬犁等冰上娱乐项目,让大批游客直呼过瘾。伴着冬日温暖的阳光,在冰雪的映照下,幸福洋溢在游人的脸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昔日贫瘠荒芜的地方,如今已变成“风吹稻花香两岸”的“聚宝地”……鱼腾冰湖天下醉,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丰厚馈赠。冬捕过后,春天的脚步便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