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辽宁日报 2022年12月14日

杨泽文

我们每天面对的所谓密码,其实就是口令,是用于认证的一组纯数字或是由字母、数字、特殊符号混合的一组字符。乍看起来没什么神秘的,可第一次在银行办理业务而被柜员告知“请设置密码”时,我还是有些紧张。因为我一时不知道用哪几个数字作为密码才能牢记而不至于遗忘。

记得第一次设置存款密码,我用的是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可没想到,回到家,妻子就指出了安全隐患:一个人的出生日期是公开的,它不具备隐匿性,因此作为密码的意义也就失去了。我也觉出自己不应该用出生时间作为密码。不过既能做到安全,又容易记住的数字或字符,对我来说除了家里的门牌号、车牌号和电话号之外似乎没有了。可妻子又说门牌号码、车牌号码和电话号码都不宜作为密码使用,因为号码本身就处于公开或半公开状态。至此,我觉得再也没办法设定安全又易记的密码了。妻子却说,可以采用这样一种办法:将容易记住的两组或多组数字结合起来,分别按一定规律抽取其中几个数字组成新的数字组,这样设定的密码可以做到不易被破解,更主要的是自己能记得住,即便忘了,也可以慢慢推测出来。我有了豁然开朗之感,可付诸实践时,又感觉自己把事情弄得更加复杂了,心里的压力一点儿也没有减轻。

然而,谁能想到,随着数字技术进步,日常生活中简直到了无处不使用密码的地步。工资卡、住房公积金卡、社会保障卡、市民卡、信用卡……这卡那卡,卡卡都要设置密码才能安全使用。为了方便记忆,我曾想将不同的卡都设成一个统一密码,可结果是,有些卡只允许设置纯数字密码,有些卡则需要设置数字加字母的混合密码,有些卡设置6位数密码,有些卡需设置8位数以上密码……其结果是,这卡那卡设置的密码不要说记在脑海中,就是写在本子上看一遍都觉得眼晕。不仅如此,除了“卡密”之外,还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机密”和“网密”,比如手机开机密码、电脑启动密码、上网用户密码、电子邮箱密码、QQ登录密码、购物网站登录密码、支付宝支付密码、微信支付密码、手机银行密码等等不一而足。为了确保安全,朋友甚至建议我设置由数字、大小写字母、下划线等组成的复杂化密码。如此一来,不得不使用专用笔记本来记录已设置的各种密码,以防密码遗忘时及时查看。自然,这一密码记录本成了必须收藏好的“宝贝”,决不可丢失外泄。

本来,密码的设置使用是为了拒他而利己的,但倘若到了无处不用密码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随时都要小心翼翼的时候,说透了,我们在享受密码安全的保障时,密码也成了潜在的麻烦制造者。尤其是在货币无纸化时代悄然来临的今天,一旦出现忘记密码或泄露了密码,轻则正常生活出现麻烦,重则卡里的钱会不翼而飞。为了弥补固定密码存在的不足与风险,如今很多在线支付引入了动态口令作为扩展保护手段,它和固定密码最大的不同就是,动态口令会在很短的30秒或60秒内变化密码。如此一来,我们在线消费付款时必须快速准确输入动态口令,这对中老年人以及视力不好、手指不灵敏者确实增加了难度。

生活在密码时代,即便再怕密码的折腾,也必须强制自己牢牢记住一些密码,否则面对万物互联互通的智能世界,你将孤立无援而寸步难行。好在我们正在为密码时代所困扰时,以面部识别认证为主的刷脸时代来临了,只不过用“生物识别”来替代“密码认证”,到底是完全轻松可靠还是会存在着另一些隐忧,现在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