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整个社会能够感知文学的力量”

“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举行,我省学者张学昕走上颁奖台
辽宁日报 2022年11月22日

张学昕获颁“鲁迅文学奖”现场。

本报记者 赵乃林

让文学的荣光更耀眼、更温暖、更强大,11月20日晚,“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北京中央歌剧院举行,共有35篇(部)作品获得了这项殊荣。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学昕凭《中国当代小说八论》摘得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中国当代小说八论》以周详中肯的论述,呈现了作家论作为重要批评体式的潜能。”这份颁奖词简短却有千钧分量。

一个评论家就像一个行者

走上盛典颁奖台那一刻,新时代文学多姿多彩的崭新气息扑面而来,张学昕感到文学和生活是如此之近。“中国作协举行这样的文学盛典还是第一次,这是向文学致敬,向读者致敬,向作家、评论家致敬,这在于让文学走进人民、走进生活,也让整个社会能够感知文学的力量。”张学昕说。

就张学昕获奖作品《中国当代小说八论》的学术价值,文学评论者刘大先说,《中国当代小说八论》算是一种本色当行的批评文本,回到文学的主体本位,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为当代文学史的知识构建提供了参考资料和参差对照的阐释。

对于获奖,张学昕说,没有哪一个作家、评论家是为获奖而写作,但能够获得鲁迅文学奖这是对自己多年从事文学批评的一个认可。他打了一个比方,一个评论家就像一个行者,他每每跋涉一段文学批评里程后,还要停下来仔细地思考,调整自己,在更开阔的视野下,以符合文学之道、人民之道、生活之道的格局,在学术层面、理论层面上去继续发现这个时代的文学精品,为文学的经典化做出一个评论家应尽的努力。

张学昕说,20多年来,由于与《当代作家评论》的林建法日渐密切、深度的交流、交往,逐渐地,他才深度关注、体会并充分的意识到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以及近几十年和当下文学迅猛的变局。从那时起,他开始更加熟悉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地形图”、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基本样貌,也才渐渐清晰文学批评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还有诸如“批评家何为”这样最切近自身且困扰自己的问题。

让批评的光芒照亮文本

为了表达对文学的敬意、对作家的褒奖、对读者的尊重,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决定,从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颁奖仪式开始,全力打造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四大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高水平的文学奖颁奖典礼为核心的“中国文学盛典”。

对于盛典“破圈”的呈现方式,张学昕觉得这里面蕴含着很大的精神力量。他说,文本之树常青,理论之树常绿,我们的作家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评论家也要竭力去为文学的经典化、为未来的文学史担当起责任和使命,写出更好的批评文字,让批评的光芒照亮文本,照亮生活。“期待辽宁作家写出更好的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也无愧于辽沈大地的作品。”张学昕说。

省作协副主席、网络作家月关以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的身份参加颁奖盛典。他认为,人们的审美情趣在提升,文学的创作思想、创作内容、创作形式都要进步,那么颁奖方式肯定也要创新与进步,否则就会脱离时代。

看过颁奖直播,辽宁文学院副院长周荣认为,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神苦行,隆重的仪式感赋予文学写作者以尊严感和荣誉感。在近两个小时里共同感受由文学带来的“天涯共此时”,文学真正实现了鲁迅先生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

在省作协主席滕贞甫看来,借鉴金鹰奖、金鸡奖的颁奖模式举办文学盛典,让获奖作家从幕后走到台前,激励了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投身文学创作。他说,中国作协主办的4个奖项,每一届辽宁作家都没有缺席。此次张学昕成了我省走上文学盛典闪亮荧屏的第一人。省作协正在实施群峰耸峙计划和新时代山乡巨变计划,文学辽军创作热情势头强劲,相信会有更多的辽宁作家成为文学盛典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