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县域特色产业 着力建设数字乡村

沈阳新民市:加快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市

辽宁日报 2022年11月21日

荷花旅游文化节吸引游客盛装出游。

主播通过电商平台推广新民农产品。

机械化收割。

新民市辽滨街道雷锋小区党群服务站内,志愿者为市民作讲解。

在沈阳秋实集团设施农业显示屏上,可直观看到农业生产全过程。

玖龙纸业(沈阳)有限公司现代化高档包装纸生产线。

沈阳仙子湖旅游风景区。本版图片由沈阳新民市委宣传部提供

本报记者 刘 桐

核心 提示

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在2021年全国乡村振兴百强县榜单中位列第55名、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中位列第21名,跻身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翻开高质量发展的“新民答卷”,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经济发展“含金量”高:2021年,新民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41个县中位居第5,被列入省百强县生力军梯队。今年前三季度,新民市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到位内资增速均高于沈阳市平均值,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到位内资增速均位列沈阳市首位。

新征程彰显新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新民市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坚持“三产融合”“城乡融合”“三生融合”,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研究院平台作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民市正以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为引领,围绕“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市”目标,精准发力、多点突破,向“全国百强县”全力冲刺。

抓住“新风口”——

补链延链强链 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以项目为引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前三季度,新民市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其中,续建项目49个,新建项目51个,总投资444.7亿元。

玖龙纸业(沈阳)有限公司位于辽宁新民经济开发区内,是东北地区首家年产能过百万吨的包装纸生产企业,目前正加速建设三期扩建项目。公司负责人介绍:“三期项目投资50亿元,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12月底试生产。建成后,企业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形成税收3亿元,带动就业近4000人。”

产业为纲,纲举目张。目前,新民市已经形成造纸包印、医药健康、农产品深加工三大产业集群。辽宁新民经济开发区产业涵盖造纸、包印、医药、装备制造、商业物流、研发科技等方面。为保障项目用地,新民市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入手,累计盘活闲置厂房、低效用地1760亩,引进珠海亿邦药业、四川好医生药业、西安力邦药业、方林集团智能家居、秋实集团冷链物流等11个项目。

建强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集聚产业项目。新民市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拉长、拓宽产业链,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升级,支撑高质量发展。目前,信昌稻米产业链、信昌三期鲜食玉米产业链、秋实设施农业蔬菜产业链发展态势良好,产业链不断拉长。盼盼、福来等食品加工企业不断延伸拓宽产业链条,推动食品加工产业提质升级。引进海大集团,借助饲料板块、宠物食品板块和兽药生物制药板块的产业链集群效应,拉动新民市相关产业快速发展。针对各产业链精准招商,不断加强与龙头企业的紧密合作,吸引更多板块集聚,形成更多产业链,努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通过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全力解决产业链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扶持链主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优质补链延链项目落地。

锻造“新优势”——

构建全产业链 推动三产贯通融合

穿上鞋套、经过风淋消毒,进入一座特殊的“菜园工厂”,上面是精准控光、控温、控湿的自动化设备,下面是滋养蔬菜生长的循环营养液,一棵棵蔬菜在栽培床的无菌环境中“健康生长”,在门口的电子屏上,还显示着每种蔬菜的采收情况。目前,沈阳秋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植物工厂已实现了蔬菜种植数字化控制和精准化栽植。

沈阳秋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果蔬育苗、栽培,中高端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公司厂房占地5000平方米,一侧是全封闭人工光育苗箱,每间育苗箱育苗约8天;另一侧是2300平方米的植物工厂,可种植19种叶菜。”公司负责人栾冰介绍,采收的蔬菜经分拣、包装后,通过自营门店,12小时内就能送到市民餐桌上。

秋实公司仅是新民农业全产业链上的一环。作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新民市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同时,打造了设施蔬菜、淡水鱼、冷鲜肉、稻米及糙米4条全产业链,并着力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纵向一体,农业与二、三产业贯通融合,农业经营主体密切分工、有机联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截至目前,新民市规模以上农事企业达到65家,年销售收入53.8亿元,带动农户24.85万户。

擦亮设施蔬菜全产业链典型县“金”字招牌,新民市还将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升级设施蔬菜、裸地菜、“两瓜”生产基地,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成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生产基地,育成一批高产、多抗、低耗的新品种。到2024年,力争建成两个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

竞速“新赛道”——

坚持创新驱动 促进高质高效发展

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新民市目标明确,蓝图清晰,坚持创新驱动,紧抓行业风口,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摒弃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当前,新民市正在开辟发展新赛道,发力食品工业,瞄准规范提升预制菜产业链水平。

预制菜,一边连着百姓餐桌,一边连着田间地头。新民市农业基础较为雄厚,具有农产品量大质优、产业基础良好、配套产业齐全、交通物流便利等优势,为发展预制菜提供了良好基础。目前,新民市已初步拟定预制菜产业扶持政策,在胡台镇、兴隆堡镇、辽宁新民经济开发区东大营片区分别选址设立3个预制菜产业园,打造沈阳现代化都市圈预制菜产业先行区。以预制菜为突破口,新民市立志跑赢预制菜产业发展“黄金赛道”,努力推动产业由“菜篮子”向“菜盘子”迈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蹚出一条新路,推动新民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

提升产业能级,厚植发展潜力。新民围绕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和主导产业发展,推动玖龙纸业三期、信昌米业二期等项目扩建扩产,推动三九药业、好医生集团清宫药业等产品转型,推动新希望鲜生活冷链、同福食品等补链项目投产。推进亿佳诚汽车缸体等项目建设和顺发肉联厂、扬翔饲料等项目投产。同时,布局从传统初级农产品种植到预制菜包装、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进而促进造纸包印、医药食品、农产品加工、装备配套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发展。今年以来,新民市已累计谋划“老原新”项目65个,计划总投资达27.15亿元。

在产业升级的同时,新民市积极打造智慧兴农的“策源地”,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扎实推动乡村振兴,通过与省内智库合作,凝聚智研力量,赋能乡村振兴,探索乡村振兴特色之路。

让乡村振兴加“数”前行

刘 桐

郡县治则天下安,乡村兴则国家兴。

走稳走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途径在哪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什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新民市用建设数字乡村的实际行动和“数字蝶变”的成果给出了答案:以数字经济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

当下,新民市围绕“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市”目标,以全省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地区为契机,启动了“数字经济加速发展计划”。可谓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如此庞大的工程,新民市以何为“突破口”?

要想打开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大门,思想解放才是“金钥匙”。新民市纵深推进“短板在哪、优势在哪、冲刺百强县的路径在哪”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切实把一切不适应的思想观念坚决摒弃,切实把一切不相符的障碍限制坚决突破,形成与冲刺百强县相适用的发展理念,找准短板和弱项,剖析深层症结。以思想“大破冰”引领行动“大突围”,进一步引导和带领全市上下深入找短板、明优势、定路径,探索出数字乡村建设的跨越发展之路。

数字乡村建设能为新民带来什么?

数字乡村能将地区的数字智能优势转变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势。建设数字乡村并非是简单地做数字智能的“加法”,而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农村叠加做“乘法”,更是运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乡村发展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新民市在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繁荣乡村网络文化、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等领域发力,全面整合农业、农村、农民数据,从而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数字乡村建设能给新民带来哪些改变?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推动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过程,又是一场提高服务效率的自我革命。乡村进入数字化时代,企业、村民对数字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数字化倒逼改革,使政务服务更有效率,让社会治理更加精准。

新民市以数字化为引擎,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聚焦数字乡村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能力,推广分中心审批试点经验,探索向乡镇下放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全面提升数字政务服务能力和效率。同时,新民市探索营商新路径,打造“辽事通裕农平台”,向各行政村和社区免费发放“裕农通业主版”设备,助力乡村政务服务实现“村口办”,不断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如今,一幅秀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新民大地徐徐展开,新民市以数字为“笔”,以产业着“色”,绘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丽画卷。

党建引领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本报记者 刘 桐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要抓紧学习消化……”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支部党员会议在张家屯镇后大河泡村党支部召开。会上,党员们交流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谋划如何走好产业兴村之路。

后大河泡村里,蒲河流淌而过,鱼塘成片、稻浪金黄。近年来,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大力发展淡水鱼养殖和水稻种植两大主导产业,通过“支部+村合作社+村民”模式,带动全村农民增收致富。

加强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的固本之举。后大河泡村仅是新民市抓牢“组织振兴”的一个缩影,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着力防返贫、兴产业、促就业,持续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重点在干。新民市先后两批共选派684名干部充实到基层,创新 “共建班组”管理模式,建成110个星级党建示范村。开展“春暖燕归”“提质培优”“强基领航”三大行动,推动112名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成为村干部。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带富作用,深入实施“三个百强”工程,选树100名致富带头人,确定100个领航示范村,筛选确定100个党建经济体,村党组织领办创办5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使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全部清零。

此外,新民市广开门路“引”才,打好“乡情牌”,鼓励引导在外乡贤、原籍大学生以及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业。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先后引进国家智慧集约蛋鸡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等专家合作项目24个,为乡村输送各类专家人才42人,成立专家工作站4家;不拘一格“育”才,结合产业特色和农民需求,开展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培训。组建47名农业技术人才和22位农业教授组成的“专家智囊团”,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多措并举“留”才,创立新民市人才服务协会及行业分会,创建“新民人才”网络阵地,建立乡村人才服务站39个,实现农村全域“线上+线下”人才服务全覆盖;实施“专家绿卡”和市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形成尊才爱才重才的良好氛围。

民生为本 托起百姓生活“幸福梦”

本报记者 刘 桐

每天中午,雷锋小区居民李芸淑和老伴儿都能在爱心食堂吃到可口的饭菜。“社区开设的爱心食堂为小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午餐,行动不便或有特殊需求的老人还能享受送餐到家服务。”李芸淑说,“不仅我们老年人受益,傍晚孩子放学也能到社区‘4:30课堂’学习活动,让家长省心不少。”

辽滨街道南塔社区雷锋小区建成于1998年,40%以上的居民是老年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近年来,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小区基础设施硬件水平提升。今年,小区正式启用党群服务站,以打造“雷锋高地”为特色载体,传承新时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走入党群服务站,功能分区和服务设施齐全,聚焦“一老一幼”,党支部学习活动区、“两邻”会客厅、夕阳红公社、便邻医务室、舒心就业、睦邻调解室、“四零”工作室、幸福教育、“红孩子”基地等一应俱全。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新民市践行“两邻”理念,不断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推进民生品牌向社区、农村延伸,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步伐。今年,改造和整治提升13个老旧小区以及小区外背街小巷,依托现有资源建成37个党群服务站,覆盖所有社区,开展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品质养老、健康新民和平安新民“五进社区”行动,努力构建“小邻和睦、大邻和谐”的幸福和谐家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新民市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强化农村就业创业服务,拓宽农村就业创业渠道,完善就业创业制度保障体系。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深化“结对共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完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加强乡村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体系,提高农村养老、医养结合水平,积极引进养老新业态。力争到202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85%以上,建设3处1000平方米以上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智慧赋能 奏响数字乡村新乐章

本报记者 刘 桐

粮食加工厂内,十月稻田主播带领“粉丝”走进生产车间直播带货;蔬菜大棚前,设施农业种植户掏出手机,扫一下大棚的二维码,就能看到这一茬蔬菜从种到收的信息;村民农家院里,用手机扫码,自家户厕的施工建设、养护清淘、问题保修等情况一目了然。如今在新民市,数字化应用场景遍布各处。

围绕提升数字基建,以辽宁省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市建设为契机,新民市实施数字乡村平台项目,构建“1+1+N”数字乡村架构体系,即1个云底座,1个数字底座,以及基层党建管理、数字乡村小程序、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农户生活、普惠金融等21个应用场景。数字底座中还包含微信接入网关平台、乡村宜居平台、智能客服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4个平台。此外,加快推进5G新基建,将5G基站等设施布局到设施农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居民小区,打通高质量发展“快速路”。

聚焦数字乡村场景应用,新民市启动了“数字经济加速发展计划”,从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农户生活3个维度进行数字化升级,建成新民农户基础数据库。在全国首发数字“孪生农业”基地,在全省首发“一棚一码”“一厕一码”和数字乡村小程序,实现农户“一户一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政务服务一码通办、户厕施工智能管理。截至目前,“户厕改革精细化管理平台”已部署到电子政务外网,并在新民市推广;“设施农业管理平台”已完成大棚数据整理44897栋。

聚焦乡村电商发展,新民市以争创省级、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直播电商和跨境电商等新型消费场景,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目前,已建设20个电商示范村、6个乡镇电商服务站、3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推进县域电商服务中心建设,结合城乡公共交通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市、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推动新希望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打造集信息平台、物联网应用、电商网购、现代物流配送等一体化运营的智慧物流园区。2021年,新民市电商销售额超过40亿元,连续四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位居沈阳市首位,跻身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全国十强。

生态优先 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本报记者 刘 桐

高耸的满族特色村寨牌楼,整洁的住宅楼,花团锦簇的新蒲岛公园,河湖湿地百鸟翔集,昔日的“河泡子”变身为富饶美丽的“鱼米乡”,如今的新民,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美丽新农村风景如画。

城乡环境蝶变从“一个村”到“一片湖”再到“一座城”,处处生机勃发。

走近雁沙湖,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碧水,以及被万亩森林、滚滚稻浪环绕的湖面。经过多年保护治理,雁沙湖已成为生态湿地景区,成了各种水鸟的“第二故乡”。通过对辽河流域、柳河流域、绕阳河流域、雁沙湖、车古营子水库湿地等湿地生态进行系统保护,减少人为干扰,维护候鸟栖息地的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逐渐形成覆盖面广、连通性强、保护层级合理的湿地保护体系,新民市现有湿地面积已达43.79万亩。

践行“三生融合”理念,新民市科学划定“三边三线”,以生产生态生活共融发展,推动乡村共美共富共享。推进“三美”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无害化卫生厕所,因地制宜推广多种改厕模式。重点建设城区、胡台和前当堡三大污水处理厂。到2024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以上;建成省级美丽宜居村150个,美丽庭院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推进畜禽粪污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1%,规模养殖场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9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到户率达到95%以上。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化肥利用率达40.33%,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

同时,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统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施十大水利工程,推动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推进辽河国家公园创建,打造辽河国家公园新民段生态文明示范区。到2024年,力争创建省级以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