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完善“高校优才选招”机制激活“第一资源”

涵养人才队伍源头活水

辽宁日报 2022年11月21日

本报记者 徐 鑫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资源中最具活力、最富朝气、最有潜力的高素质群体。年初以来,营口市聚焦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助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完善组织、遴选、使用和保障机制,创新实施“高校优才选招计划”,每年面向“双一流”等重点高校采取直招方式选招50名左右优秀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工作,着力涵养人才队伍源头活水。

完善组织领导机制,确保选招工作“干得稳”。健全市委统一领导、专班具体推进的选招工作领导机制,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审定选招工作实施方案,市委常委会听取和审议选招工作进展,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组长的“高校优才选招计划”工作专班,负责总体策划、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加强指导和督促,推进选招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严把政策和程序关,市委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相关文件规定,研究出台《关于开展“高校优才选招计划”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了报名、资格审查、面试、考察、体检、聘用、公示等工作步骤,确保选招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完善招聘遴选机制,确保人才“引得进”。综合考虑疫情等因素影响,在反复研判的基础上,工作专班及时调整招聘形式,采取线上报名、线上资格审查的方式,以简便易行的招聘流程方便高校毕业生报考。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通过人民日报APP等官方平台及自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吸引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262所高校的2004名高校毕业生踊跃报名。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依托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机构网络平台开展线上面试工作,提升了人才选招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招聘对象和各界的好评。

完善培养使用机制,确保人才“用得好”。采取个人意愿与组织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将选招人才统筹安排到市直事业单位工作。加大培养力度“长才干”。市委组织部将选招人才纳入市委优秀年轻干部储备库统筹管理、跟踪培养,适时采取跟岗锻炼、下派挂职等方式强化实践锻炼,并将举办营口市高校优才培训班,开展政治理论、形势政策、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及实地调研,帮助选招人才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通过“压担子”,加大人才使用力度。选招人才试用期满后,优先聘用到事业单位普通管理岗位,其中,博士聘用到七级普通管理岗位,硕士聘用到八级普通管理岗位;表现优秀、综合素质能力突出的,博士可提任七级管理岗位领导职务,硕士可提任八级管理岗位领导职务。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对特别优秀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畅通事业单位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渠道,对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可按规定择优调任到党政机关任职。出台《营口市市直事业单位专业技术特设岗位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选招人才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可优先聘用到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本单位岗位数不足的,可设置特设岗位予以聘用,为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发挥专业特长的平台。

完善综合保障机制,确保人才“高标准”。按照面向重点高校选拔优秀人才的思路,完善各项待遇和服务保障举措,实现以一流待遇引进一流人才。在补助补贴方面,对引进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3年内,分别给予每月3000元、2000元、1000元的生活补贴,每月1000元、800元、500元的租房补贴;同时,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人均补贴总额达到博士44.4万元、硕士30.04万元、本科生15.4万元。在服务保障方面,高校优才随迁配偶原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对口安排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随迁配偶原在企业工作或无工作的,根据其专业特长推荐安排适当工作。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根据其就读意向,统筹安排到市内公办学校就读。在综合保障方面,设立了“编制周转池”,常态化保持50个周转编制用于保障“高校优才选招计划”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将市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总额提升到6000万元,为各项政策待遇落实提供资金保障。健全的保障机制和政策待遇为实现“全日制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占比不低于60%;‘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占比不低于60%”的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营口市“高校优才选招”工作共签约聘用49人。其中,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毕业生46人,占93.9%;硕士及以上学历36人,占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