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长衫的评书演员绘声绘色地讲述职工技协发起人吴家柱等人的故事。本文图片由本报记者孙海涛摄
演员们用情景表演形式再现“马恒昌小组”开展劳动竞赛的场面。
本报记者 商 越
11月12日,沈阳今冬第一场大雪漫天飞舞。13时30分,在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里,“弘扬劳模精神·赞颂英雄城市——劳模精神与沈阳”主题展览暨沉浸式观展活动火热进行。
“你们想过没有,‘工人’这两个字摞在一起,念啥?”“天,咱们工人阶级就是要把这个天给顶起来!”在一楼展厅,全国劳动模范马恒昌在车床前工作的铜像旁,一场情景剧正在上演。身穿工作服、手戴线手套的5名表演者的精彩对白,再现了“马恒昌小组”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历史瞬间,生动新颖的演出形式,让在场观众热血沸腾、备受鼓舞。
这是一场特别的展览,不光有图片、有文物,看展的过程中,一转身就能“遇见”70年前的老劳模。
“马恒昌是辽阳人,沈阳第五机器厂车工一组组长。在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中,马恒昌带领所在小组日夜奋战,提前完成了一批批军工生产任务。”随着讲解员的讲解,70多年前的往事浮现在观众眼前:在工厂开展的红五月劳动竞赛中,“马恒昌小组”连续大干37天没出一个废品,还创造了班组民主管理新模式。1950年,“马恒昌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小组。
“沉浸式”是近年来的高频词,此次主题展就被赋予这样的特色:除传统展陈之外,还加入演员情景演出、评书表演、朗诵歌唱、短视频等多种形式,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和这些平凡英雄“面对面”对话。
继续往前走,在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的展位上,展示着一列高大的火车头,随着师傅的呼唤,英姿飒爽的“田桂英”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由你担任司机长的三八号机车组,明天就要出发了。今天我们再从头到尾检查一遍。”“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照样做得到!”“田桂英”的回答,顽皮中透着坚韧。鲜活有趣的表演,让观众看得饶有兴趣:“这种情景演出让人印象深刻,感染力强!”
楼上展厅那边,醒木一拍,一场评书开讲了:“有这么一天,这吴师傅低着个脑袋、皱着眉头,一看就是有心事……”身穿长衫的评书演员绘声绘色地讲起职工技协发起人吴家柱等人的故事:1961年,面对国家出现的暂时困难,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工程师吴家柱会同沈阳拖拉机厂技术员林海丰、沈阳高压开关厂技术员吴大有,率先发起了群众性技术交流协作活动,推广革新项目60多个,吴家柱的家也成了技协活动的小会场。此后,职工技术协作活动如星星之火,从沈阳燃遍全国。
沈阳市总工会宣教部蒋阳说,这次展览介绍了117位劳动模范和2个先进集体的先进事迹,尤其是重点介绍了马恒昌、尉凤英、顾诵芬、罗阳、洪家光等16位代表沈阳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全国劳动模范,用演员情景演出、评书表演、朗诵歌唱、短视频等不同形式,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诠释沈阳劳模主人翁的意识、勇立潮头的奋斗精神。尤其是展览改变了以往那种我讲你听的传统方式,给观众带来全方位体验,这样的“体验模式”比以往的“观看模式”更注重观众的感受,尤其是增加的互动性、趣味性环节,能让史料讲解变得更为生动。观众看到的不再是一座座冰冷的雕像,劳模形象瞬间立体鲜活起来。
表演间隙,坐在火车头旁休息的田桂英的扮演者奕彤告诉记者,“很荣幸也很光荣,能扮演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可以有机会深入了解田桂英,并且我还有个新发现:92岁的田桂英是我妈同学的妈妈,她是我身边人中的女性楷模,能参加这次演出,也将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一边忙着安排演员们下一场表演,导演朱旭一边见缝插针给记者介绍:“从今年3月至今,从策划到编排、展演,我们邀请了不同领域的代表来观看并征求意见,反复打磨表演内容,修改了近20个版本,才呈现出现在的样子。预计此次主题展持续到12月底,希望通过一场场情景演出,一次次生动讲述,将劳模们的英雄事迹传递给观众,成为大家的‘加油站’。”
观展结束,观众们交流着内心感受,撑起雨伞,陆续踏上归途,但走在风雪中,心中充满了感动、力量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