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家的经历中汲取精神力量

辽宁日报 2022年11月15日

高 爽

日前,《星河一叶》《诗与真》《谷魂》《我是医生》《袁隆平》《钱学森》6部国产科学家主题电影在中国科技馆4D影院免费展映,同时,《科学偶像》系列动画微电影也以映前秀的形式与观众见面。这些电影将镜头对准科学家经历中的动人故事,使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通过银幕绽放光彩。

对科学家主题的文艺作品一直有兴趣,总能回想起改革开放之初那个“科学的春天”里一系列与科学有关的文艺作品带来的感动:徐迟的长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一纸风行,以至于当时的小学生作文《我的理想》,十之七八写的都是要当科学家;电影《人到中年》里那位把一生都献给患者的眼科医生陆文婷,积劳成疾,临终前听丈夫吟诵:“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里快乐地游来游去。”还有20世纪90年代一部不太为人所熟知的电影《超导》,也挺有趣,特别推荐给大家。

一直觉得反映科学家生活的文艺作品不好写,难度在于每一个科学领域本身就是有门槛的,尤其是那些处于科技前沿领域和学术顶端的大科学家,只有花大力气将深奥的理论和技术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才会真正弄懂这些科研项目和科学事业的艰辛和意义。上述提到的3个作品,虽然是精品,但仍有不足:《哥德巴赫猜想》和《人到中年》,就刻意回避了专业性,把更多的力气花在反映科学工作者的生活艰苦和意志品质的坚韧上,固然感人,但感觉他们与一般的英模人物差不多,没有充分反映出科学工作的特殊性。而《超导》之所以“小众”,正是因为它过于专业,不太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这一次在中国科技馆展映的6部影片,也在网上找到了大部分,看了之后,感觉这个领域的影视创作有了很大的进步。

首先是打破了文艺作品中科学家的固有形象。影视作品里一旦出现科技工作者,多半是木讷的书呆子,想要另类一点的就着力于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另类有了,地气接不上了。这几部影片的主人公,更像我平时在生活中见到的科学家的样子,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同时又充满博学多思的书卷气。

其次是纪录电影的品质有所提升。这6部影片中,《星河一叶》《诗与真》都是纪录电影,在写实的同时,又营造出一个非常具有美感和艺术想象空间的气氛,同时完成这两件事,非常难得。

最后就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前面讨论过的深入与浅出的矛盾。比如《星河一叶》,讲述的是天文学家叶叔华的故事,她从事的“时间工作”和“甚长基线干涉技术”研究,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影片里讲得具体又通俗。

与此同时,还能得出一个结论:科学家主题的高品质影片能够“批量”出现,与国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公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升密切相关。因为有了对科学家精神的深入理解,因为有了更多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创作者和受众才能在更高维度上形成共鸣并且互相激发。

还有件事值得一提,日前看到一则消息: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首批“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我省的沈飞航空博览园·罗阳纪念馆、航空工业沈阳所顾诵芬图书馆、鞍钢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重机厂史馆等7家基地入选。如果被影视作品中的科学家形象打动了,或者这些作品看得不过瘾,还可以去实地体验一下,一定会有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