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成功规避“发展陷阱”

辽宁日报 2022年11月09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曾铮在《学习时报》撰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走出了一条既跨越“发展陷阱”又兼顾全球发展包容的道路,必将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探索新模式,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新道路。

规避低水平国际分工带来的价值链低端锁定。从历史上看,某些后发国家依赖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起飞,但却落入了“资源诅咒”,最终未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陷入了“贫困化增长”陷阱;而某些国家利用劳动力等资源廉价的后发优势迅速融入全球分工和推进国内工业化,但是却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加上其他制度性因素,人均经济总量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从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两类国家都过于依赖比较优势发展经济,而未在合适的时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不可避免地落入了所谓的“李嘉图陷阱”。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面参与全球贸易分工体系,利用庞大的人口规模优势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有效释放“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即将推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全球竞争力明显提升,逐步从基于比较优势的跟随式全球分工模式转向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的主动式全球分工模式,不论贸易行业结构还是技术结构都明显优化,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速度明显加快。

规避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收入差距加大。在历史上,一些拉美国家在高速发展阶段没有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又在经济增速下滑阶段超常规实施“福利赶超”,没有平衡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陷入了“拉美陷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引导下,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完善,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较好地避免了收入分配差距加快扩大的趋势。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规避财富增长带来的道德败落和精神虚无。经济发展是道德进步的基础,但是经济发展不必然带来精神上的追求,如果引导不好可能就会出现精神的虚无和道德的败落。从历史上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后,由于缺乏正确的社会引导,出现了明显的精神空虚和精神虚无,比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陷入了“垮掉的一代”陷阱。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我国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强化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规避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从历史经验看,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约束和引导,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并不会立刻带来资源环境的改善。某些西方国家在经济高度发展后环境恶化程度并未明显改善;而有的国家迷信“先发展,后保护”的教条,在步入高收入阶段后才逐步强调环境保护,但是在环境治理中付出了巨大代价,陷入了所谓“环境库兹涅茨陷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废”治理,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强调环境容量约束与总量控制,再到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我国人均排放或历史累积的人均排放远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走出了一条“边发展、边保护、边治理”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

规避超级大国发展带来的对外扩张与掠夺。在历史上,传统工业化国家的崛起过程就是一部血淋淋的殖民史,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得以确立、发展和壮大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大多数西方国家崛起都未逃脱“殖民化陷阱”的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联盟大家庭”,不推行“集团政治”,不划分“势力范围”,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对外经济科技交流与协作,全面开展国际贸易分工,尽力开展对外援助,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繁荣,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经济繁荣和后发国家崛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